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从继任太守开始三国>326、相持对峙并无大战

第326章326、相持对峙,并无大战

袁军大营。

任谁都看出,袁绍很生气,他能不气吗?

眼下跟曹操在这僵持着,一天天的粮草消耗,都是大问题。

他派大儿子袁谭,去请大儒郑玄来前线激励士气,争取民心,士望。

哪曾想,大儿子见郑玄病重,竟然留着人家在元城,自己回来了?

袁谭回来禀报时,他气的指着袁谭的鼻子,就差没把袁谭骂死:

“显思呐,就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干什么吃的?”

不知道,把人抬,也要抬来吗?

低着头,袁谭不敢狡辩,也不敢辩解,苦涩道:“都是孩儿的错。”

在一众谋士劝说下,袁绍气才消了不少,把目光转向该如何打败曹操?

然而,没多久,元城县令派人上报,一代大儒郑玄于元城,去世了。

一代大儒,一直远离政治,远离纠纷。

只想安心的注释各种《经学》,先祖留下的宝贵遗产。

却很可悲,最终,逃脱不了,被政治迫害。

如若,没有袁绍派儿子袁谭,前去高密县,逼迫郑玄抱病,随军而行。

或许,郑玄就不会病情加重,也不会这么早逝世。

郑玄乃集儒家之大成,他在世一天。

多注释一本儒家典籍,对读书人,天下学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奈何,不论是袁绍,亦或是曹操,没有人在意这些。

对于袁绍来说,郑玄之死,或许还不如颜良文丑这等大将之死重要,让人难受的紧。

毕竟,屁忙没帮到他,就不说了,还死在元城了。

这就像羊肉没吃到,还惹上一身骚。

郑玄这一死,不光打乱了,袁绍想要实施的,各种计划,还落不得好。

他冷冷的,回了一句:“吾知道了。”

郑君,一代名儒,终,不为他所用。

而郭图也是好生了得,下明上意,仅仅从一句“吾知道了”。郭图便告诉元城县令上报之人,大军交战,一切从简。

因为这个一切从简,也因此,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郑玄之死,跟袁绍脱不了关系,愣是把此等影响恶劣大事,化到最小。

其实,也不然,若不是袁绍有四世三公之名,大将军为依仗,换做谁,都很难受得了,迫害大儒之名!

哪怕是司空曹操,虽然杀害不少名士,但那些人没有一个,可比拟郑玄这样重量级。

但,也不得不说,郑玄的死,除了在青州,北海一代造成影响比较大,其他地方,似乎也没多大影响和波澜。

毕竟,说到底,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活着,都不容易了。

能读书识字,学习的,就更不容易了。

期间,袁绍也接到过,远在千里之外的沮授的密信,信上表明华亭侯刘枫,坚定的曹操铁杆,结不了盟。

他还在石城做最后的努力。而袁绍见此,与郭图许攸等人一番合计,让他在石城多待一阵子,想想办法。

等他们率军大败曹操时,相信刘枫便会有新的结果!

此刻,袁绍等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这一封回信,在接下来刘枫收服沮授,取得多大进展中,有多重要!

也间接又帮了,刘枫多大的忙?

当然了,他们哪怕知道,恐怕,也不会觉得沮授又有多重要?

否则,也不会将其,外派出去,袁绍更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沮授进言一律不纳!

还不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沮授之谋,算不了什么?

但实际上,他们的计谋加起来,都不如沮授一人之谋,可叹到现在,无人发现这个事实。

或者,有人发现,但接受不了,比如袁绍,宁愿不采纳,也不想给沮授提高声望的机会。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想,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作为主公,怕被夺权,不自信的表现?

毕竟,袁家,在大将军何进时,扮演的角色可不光彩!

乱汉者,表面看似和董卓也好,大将军何进引狼入室有关,可归根到底,也跟他袁绍脱不开关系。

而袁术,更是第一个称帝,掘开大汉根基的第一人。

这也是,袁绍反感的沮授的一点,他不光为了面子,还有自己说不出的私密。

那就是,他在袁术称帝后,袁术败亡之际,表示愿把帝号让他,袁绍见信表面不声张,但他心里求之不得。

还暗中指使主薄耿苞,为他袁绍,找到当皇帝的依据,或者说,异象,来推动此事发展。

但那一次,他向军府所有僚属们,几乎包括沮授、田丰在内,所有人全都投了反对票。

哪怕是懂王郭图,也是委婉的不赞同。

袁绍为怕露出马脚,不得不狠心,下令杀了耿苞。

但自此,他对带头反对的田丰和沮授,暗记在心里了。

按理说,这事,大家都反对嘛?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袁绍过两天也就忘了。

毕竟,他能占据北方四州,也不可能,没有这点容人之量。

而是,从此以后,很有趣,沮授和田丰,就没有跟他意见统一过!

比如,迎奉天子这事,就不说了。

分立三子,择优而取,有什么坏处的?

他所有想法,思路,全都被二人顶牛推翻,就好像不管他袁绍,做什么都是错的?

教他心里,怎么对二人,有个好啊?

就好像,他们二人谋略越正确,小尾巴翘的越高,而郭图跟他说:沮授威震三军,臣


状态提示:326、相持对峙并无大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