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人雄>第66章收麦利器

中平三年七月下旬,邓艽来到通山县。通山县离姑藏已不远,看来今年能回家陪妻子过年了。

来到通山县工匠坊,也就是鲁班负责搞研发的地方。邓艽的一些后世的知识,在这里由鲁班带着众学徒研究出来。

当然,这里的东西是整个邓艽势力的心脏。保密与安全是最好的,此坊就建在军营旁边,内部也有士卒精锐把守。

现在鲁班做的是打麦子、青稞的脱粒机。

邓艽来到工匠坊,邓艽记得农村里割麦子,都是用小型的农用收割机。一亩田半个小时就割完了,顺便还完成脱粒装袋,但眼下是一千八多年前的汉朝,别说收割机了,似乎后世用的那种弯月形的,密齿镰刀都还没有发明出来。

鲁班问过普通农夫:“汝等往年怎么收割小麦与脱粒的?”

农夫说:“我们就把麦穗割下来,挑回家晾晒一两天,然后用连枷或者竹竿挨着敲打几遍,再装进带眼儿的藤筐里,摇晃麦子就掉出来了。”

鲁班给邓艽讲过,邓艽听了点点头,这和后世的区别也不大,收割机脱粒之后的麦子弄回家也还得晾晒和过筛,但只割麦穗让他还是有些不能理解,于是好奇的问:“割完麦穗之后麦秆怎么办?”

“麦秆有啥用,喜欢就割一些回来晒干之后烧火做饭,剩下的等到入冬了就放火烧掉接着种麦子!”鲁班的徒弟耸耸肩。

主要还是耕种方法的问题,以前没有牛,没有犁,土地没办法深耕让土壤的营养进行轮作,只能年复一年的在上面随便挖个小坑把种子种下去,加上也无法将地里面的杂草根破坏清除,导致野草年年疯涨,这就导致了庄稼没有营养根本就长不好。

而且邓艽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一个人可以种,几十亩上百亩田了。这种原始粗放的种植方式完全就和闹着玩儿差不多,采用小猫盖屎的方法,远不如深耕细作种三五亩田的收获大。

但在这个时代人少地多,而且缺乏大型牲畜和大型农具,农民也只能采用这种原始的种植方法。

现在已不是这种望天收的种田模式,西羌每户几乎都有一二头牛,然后有工匠坊制作出的,曲辕犁、犁耙这些大型的农具。耕种轻松很多,也快很多收成提高不少。

西羌有地域优势,而其它地方,牛在这个时代很少见,而且非常贵重,即便是在后世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牛仍旧是山区农民家庭的重要支柱,后世一千八百多年,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规定,杀牛是犯法的。

邓艽去过两淮,也只在镇一级地方上看到过几头拉车的牛。

至于犁耙这些农具,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后世农村用的都是曲辕犁,邓艽记得小时候自己家里就有一架,而且还是铁制的,根据记忆大致可以用木头弄出来,经鲁班几次改动非常好用。

如今没有脱粒机(四川叫打谷机),只有把地里的麦穗全部都收割回来。

现在,鲁班正在制作,邓艽设计的脱粒机。

而这只是一种,邓艽见过的脱粒机有两种,一种是收割机上的那种,需要用拖拉机或者电机驱动,还有一种更加小型的脱粒设备,是用脚踩的,像老式缝纫机一样,踩的时候连杆会带动主轴转动,然后把麦秆带穗的一头放进入口。主轴上一些,交错凸起的钢筋就会把麦穗头绞烂。麦粒就会脱掉,然后从出口掉落下来。

眼下连杆和皮带肯定是没有的,但可以做成手摇式的,眼下这个时代,唯独人工最不值钱,人力也不值钱。

设计时邓艽画了擦,擦了又画,反反复复多次,邓艽才大致将设计定格下来。

设计的很粗糙,很多地方完全是凭想象脑补的。但作为一个见识过,后世几千年文明的人来说。这种简单的机械,在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制作,在这个没电锯,没车床的甚至最简单最原始的木匠工具都不全的时代,要把一个设计出来的东西做出来,那不是一般的困难。

但邓艽有鲁班这祖师级人物,把图纸给鲁班一试就知道行不行,把草图定型之后,各个部位都标上数字。

刚拿到图纸时,很多工匠不知道这是个啥!就问鲁班:“大师傅,你这画的是什么?”

“这个叫脱粒机,是用来给麦子脱粒用的,如果做好之后可以在田地里一边收割一边脱粒,然后把麦子挑回来晒干就行了。”鲁班解释说。

“你是说这玩意儿,能够把麦穗上的麦子直接弄下来?”工匠们激动的问。

“嗯,原理应该没问题,但是要做出来才知道效果,我们先去锯一棵树回来!”鲁班把竹棍丢下站起来,拿上锯子和斧头出发,工匠们也赶紧屁颠儿屁颠儿的跟上去。

半个小时后,几人吭哧吭哧!抬着一根直径超过,四十厘米长度超过两米长的木头回来。

根据邓艽的设计,这个最简单的手摇式脱粒机,最大的问题是旋转时候的稳定性,要保证转动后不至于经常被麦草卡死,所以主轴转动时候的动能要求很大,也就是说要很重,转动之后在主轴自身的旋转动能驱动下高速转动,才能把麦穗的外壳打烂,转子速度越快,脱粒就会越轻松越干净。

鲁班让徒弟们先从,抬回来的木头上选择最笔直的地方。锯下来一截大约八十公分长的木桩,然后用柴刀把外面的树皮刮干净,又用凿子在上面。每隔差不多三寸距离凿一个两寸深的小洞


状态提示:第66章收麦利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