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好像是一本批判教会的名著, 但伊薇特并没有读过, 而且这个文艺的题目看起来也比什么《君士坦丁堡的黑死病》《大疫年纪事》之类的亲和许多, 于是没多考虑就接了过来,谢过尤利西斯, 然后捧着书本前往船上的采光较好的公共休息室去阅读它。

【在我主降生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年,意大利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

作者在开篇这么写到。

又是和疫病有关的?爵士先生果然是位敬业的医生, 就连小说也看这样的类型。

【他们说逃离才是最保险的治病良方。基于这种想法, 大批心里只装着自己的男男女女离开了城市,放弃了财物,抛弃了房舍和亲人, 逃到了农村,好像上帝的愤怒只会将惩罚降临在那些城墙之内的人, 所以不能留在那块必死之所。】

【有些人以为唯有清心寡欲,过着有节制的生活, 才能逃过这一场瘟疫。于是他们各自结了几个伴儿, 拣些没有病人的洁净的宅子住下,完全和外界隔绝起来。他们吃着最精致的食品,喝着最美的酒……其他人则认为纵情享乐才是防病良策, 他们要满足自己的一切yù_wàng。他们一个酒馆接一个酒馆地欢饮,或者去那些因主人遗弃而任人出入的住宅里痛饮。】

真是奇怪, 明明只是黑白的铅字印刷, 自己究竟是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象呢?

伊薇特恍然大悟, 终于想起来, 在突破源质层级的过程中,她曾做过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梦,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生命之树的十个源质间产生的元素,正如最近的一次她梦到了海洋与海怪,因为那条路径代表着水元素,就会梦见与水相关的事;而那次突破的火之路径,于是她梦见的是象征火元素的伦敦大火。

可是在火焰焚尽一切之前,她也曾看到了1666年大火前的伦敦,那是一个犹如从噩梦中浮现的死之城。

由于梦境的原因,她在那之后也找了一些相关的记载来了解,和梦境中一样,无论在当时的官方还是私人记述中,染病的人头痛,呕吐,身上渐渐出现死神的标记,那是些大如鸡蛋、小如钱币的肿块,仿佛发芽的蘑菇在下腹和腋下生长,然后是严重的皮下出血,几乎没有人可以活过三天,有的人甚至早上发病中午就去世了,梦境中她就见过有的人走着走着,突然倒下死去的恐怖景象。而死者也因为皮下出血的凝固,尸体变成沥青般的的漆黑,这种病也就被称为黑死病。

它和薄伽丘笔下的瘟疫是同一种疾病,它在1348年杀死了佛罗伦萨一大半的人,在1666年曾肆虐伦敦,幸亏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终止了,那场火仿佛奇迹般净化了这座城市,而且据说只有6人死于火灾,所以尽管大火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但人们并不畏惧它。伊薇特还造访过传说中当年火灾最先发生的布丁巷,这个地方重建还立着一个金色火焰雕塑,以纪念那次终结了致命瘟疫的火灾。

可见哪怕对于火灾这样可怕的东西,和肆虐的黑死病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而在《十日谈》中,薄伽丘作为当时佛罗伦萨的官员和这一切的亲历者,他的叙述无疑是非常真实的,让阅读的伊薇特也仿佛感同身受,又回到了梦境中曾经沦陷在地狱中的伦敦。

那时的伦敦人也在死神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无论献祭、忏悔、祷告还是求助于医生的帮助都无济于事,人们只能联想起神罚,是圣灵降下的愤怒。有人因此几乎精神失常,用不成调子的语句疯狂侮辱着自己,一边用鞭子进行自我惩罚,希望这样能够得到神祇的宽恕;有的人因肿块疼痛难忍做出种种滑稽的动作,像是小丑笨拙的滑稽舞,身后则是整个城市的悲泣哭嚎,这种荒诞又悲凉的场景让伦敦像是一个大号的疯人院。

他们一定也和《十日谈》中的佛罗伦萨人一样,理智被死亡的阴影所击碎,人类一切美好的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都荡然无存。

她越往后阅读,越觉得有些寒意。

《十日谈》的背景是几位贵族的年轻人为了躲避瘟疫来到一所乡下别墅避难,他们终日寻欢作乐,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也很多关于风花雪月,与外面充斥着死亡和病痛的人间地狱有着天壤之别。正如作者所说的“自私自利,毫无仁慈之心。人们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病人周围的一切。”

也许在不可抗拒的浩劫来临,当人们意识到朝不保夕的时候,就更愿意选择放纵自己,用享乐和纵欲来迎接死亡,人们心中只有自己,父母抛弃孩子,丈夫抛弃妻子,把自己麻醉在温柔乡中,把那些得病的人门窗封死,任其在里面自生自灭。

而这样做真的能避开死神的凝视吗?

伊薇特想起《红死魔的面具》,它也讲述着类似的故事,一种名叫红死病的瘟疫爆发时,一位亲王带着弄臣仆从逃离了民众,用高高的城堡把自己和外界隔开,并封死了铁门,不允许任何人从外面进来。他自以为十分安全了,于是在避难的桃源乡中举办奢靡的舞会,而在舞会最热烈的时候,一位古怪的红衣戏子出现在人群中。这位不速之客就是红死魔的化身,能够把所有人隔绝在外的铁壁并不能阻止它的脚步,亲王为自己精心打造的避难所最后彻底成为一座死亡的牢笼。

《十日谈》里把自己封闭在庄园的年轻贵族男女们和


状态提示:第 116 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