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铭知道那段时光是有多么的艰难,若不是自己先祖的胆识过人,恐怕就不会有雍氏一族后面的大发展了。
那自己也就不可能会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雍铭感念先祖的功绩,也更加体谅先祖的不易。
当年,先祖带领族人和部属艰难转移跋涉于华夏大地,期间历经数次战斗,全数歼灭了跟踪和试图抢掠族人的不法之徒。
其中,甚至还包括一支同他们狭路相逢的元朝的骑兵部队。
为了自身的安全,避免暴露自己的行踪,对于一路上所碰到的这些敌人,雍铭的先祖采取的策略就是两个字——全歼。
杀光这些敌人,一个也不能留下,此时可不是对敌人手下留情,彰显仁慈的时候。
雍铭的先祖做为族人的“当家人”,部属的“主心骨”,是绝不能拿族人和部属的性命来开玩笑的。
虽然,当面遇到的这支元朝的正规军人数不少,差不多有两千人之众。
但因当时元朝已经在长江以南确定了政权的大局,这支骑兵部队明显是属于回撤北方的部队。
因为,没有了什么作战任务了,这支部队的纪律很是散漫。
两千人的队伍,首尾相距甚远,差不多是拖出了一支五千人队伍的行军规模。
队伍当中不仅有被其掳掠的妇女和牛羊牲畜,还有大小十数辆马车装载着他们抢来的财物细软,吵吵嚷嚷着甚是嘈杂。
看着这支队形松散不整,警惕性不高的元朝骑兵队伍,雍铭的先祖决定消灭他们。
这一是有着歼敌的良机,二是因为这是一支南下攻击大宋的军队,他们的手上沾染着大宋军民的鲜血。
在国仇家恨双重因素的促使下,虽然对方兵力占优,但雍铭的先祖仍决意要与这支元朝的正规军进行一场决战。
虽然,经历了“崖山海战”的惨烈战斗,“雍王卫”三部人马当时已是“去二存一”的情况,人员折损大半。
但其尚有骑兵五百,步兵一千,共计一千五百人的队伍。
面对着经历胜利之后,已经骄纵的不成样子的敌人,艰难寻找生存之地,众志成城的“雍王卫”是不惧他们的。
在经过周密布置,在敌人尚未发现他们的时候,迅速抢占了有利地形,待敌人全数进入埋伏圈之后。
雍铭的先祖发出了发起总攻击的指令,以“雍氏四大卫”各卫部主力为先锋的“雍王卫”于突然间包围了这支元朝的骑兵部队。
在步骑相互配合默契的攻势下,这支猝不及防之下而遭遇到猛烈打击的元朝的骑兵部队很快就丧失了抵抗力,变得是溃不成军。
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这支元朝的骑兵部队自其将官之下,两千余人悉数被“雍王卫”歼灭,无一人漏网。
但英勇的“雍王卫”也付出了伤亡三百多人的代价,可见这场战事的激烈程度。
经此一役,“雍王卫”缴获了大批的战马、马车和物资装备,获得了较好的补充。
雍铭的先祖将收缴自马车上的一些金银细软,分发给了那些被掳掠而来的妇女,让其返回自己的家园。
然后,腾出了一半的马车,让在战斗中负伤,伤情较重的伤员乘坐,好生养伤。
同时,也让族人中的老人和妇孺上到马车里,减轻他们行路远行的困难。
在满足“雍王卫”部属对于战马的需求之后,一些多余的战马就被分配给了族人骑用。
这样,很多的族人就不用再跟着队伍步行了。
有了这些战马,轮流骑行的情况下,也能大大加快队伍行进的速度。
而在有了这批战马的缴获,“雍王卫”的所有步兵就都成了骑兵。
雍铭的先祖拍出三百人的队伍对整个战场进行了清理,将那些被歼灭的元朝骑兵部队士卒兵将的尸体进行了掩埋。
从此,这支两千余人的元朝骑兵部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像是他们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一样。
在战场上,如同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还有一些是因为事故而死或是落水溺亡,导致敌我双方的一些部队和人员,就是这样不知什么原因的消失不见了。
这在战史记载上,对于这样的情况,就是由冰冷的几个字“失踪”或是“下落不明”来做简单的说明了。
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寥寥几笔的一笔带过,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人间,足见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雍铭的先祖带着部属找寻了一处合适的地方,开始埋葬这些在战斗中英勇死去的战友。
望着这些从此就长眠在了这块土地上的昔日的战友们,每个人的心都是痛苦的。
雍铭的先祖在这个时候,向自己的部属发表的一番讲话,被贴身的侍从和书记官给如实的记录了下来。
从文献资料中读到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之后,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依然是让雍铭读了之后是感到热血沸腾的。
惟愿这华夏大地能早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这些勇士的忠魂得以慰藉。
雍铭的先祖决定就把这些战死疆场的部属们留在这里了,华夏大地之上,何处不能埋忠骨呢?
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这里战死,那就让他们死后继续守护着这里的山水草木吧。
怀着深深的悲痛,在掩埋完了战死的部属之后,雍铭的先祖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部属重新踏上了寻求生存之路。
再启征程的“雍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