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定国兵分两路前后夹击汉中城时却惊讶的发现汉中城的城门大开,到处是车辙、马匹的脚印。
这显然不是什么空城计,因为就连城墙都是到处坍圮的。有些地方甚至整个墙体都塌掉了,只一跨步就能迈过去。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李国英是匆忙跑路的,不然不可能这么狼狈。
李定国命令白文选先行进城,探明情况后大军再入城。
如此自然是为了以防万一。
虽然李国英这种伏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总归是有的。
李定国为了避免出现突发情况,端是把预防措施做到了极致。
事实证明李定国确实想多了。像李国英这种孬种根本就不会想的那么多。
而从百姓的口中李定国也得知原来汉中城相继发生了瘟疫和地震。
怪不得一片萎靡不振的状态...
到处都是死人,街道上一片狼藉毫无生气可言。
老实讲看到这样的景象李定国还是感到很心痛的。
毕竟他也是曾经的陕地儿女,虽然已经离开陕西近二十年,但对陕西还是有感情的。
那可是他的故乡啊,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便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
汉中变成这个样子简直是如同鬼域,不论是谁看到都会心悸,更不必说李定国了。
可这种天灾也是没办法彻底避免的。
既然发生了只能选择接受,然后尽可能的赈灾,弥补天灾造成的影响。
这是李定国唯一能做的。
当然李定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快清点汉中城中的物资,这样可以保证大军的粮草不至于出现短缺的情况。
原本他就是打算打下汉中之后补充一部分的粮草辎重。
但现在李国英提前跑路,肯定不可能给他留下太多的粮食,甚至可能一粒粮食都没有。
如果是以前李定国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犹豫,抢就完了。
可李定国如今的身份是大明晋王,自然不能再像流寇那样去抢,哪怕是抢大户也不行。
这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被有心人添油加醋的宣传一番那还了得。
人家背后指指点点,骂的可不只是李定国,而是骂明军骂朝廷,甚至骂陛下。
那性质可就完全变了。
这是李定国如何也背负不起的。
实在不行李定国只能花钱去商人那里买,这样虽然明军亏了一些但至少不会落人口实。
当下名声对李定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李定国现在担心的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如果是这样,那就把最后的一条路也堵死了。
但明军如今的总体形势是向好的。尤其是西川这边,在拿下汉中之后进军关中之路异常轻松。
李定国也不是过分自信,就凭他对陕西的了解,闭着眼睛也能打进西安府。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解决粮食的问题。
毕竟汉中穷,关中也不富。
这些日子恐怕不会好过,但即便日子再紧巴,勒紧裤腰带也得保证将士们吃的饱。
这是李定国的底线,他得守。
兵不血刃的拿下汉中后,李定国第一时间派人前去南京报捷。
这是他近半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拿下一座城池一定会第一时间向朝廷和陛下禀报。
而天子也会在第一时间拟旨给李定国。
这样一来君臣二人可以及时沟通,不会出现意见不同背道而驰的情况。
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至关重要的。
时机分寸的拿捏显得至关重要。
李定国现在是十分尊重天子的意见,哪怕天子只是提出了一个小的疑问他也会尽可能的去解答。
唯有如此他才能维持圣眷,才能自保。
“晋王殿下,末将觉得不如乘胜追击,直取关中。”
白文选也是来了信心,拍着胸脯主动请缨道。
“末将自请为先锋,为您探路。”
李定国见白文选如此热情,也不好过于打击他的情绪,但该说的话总归还是要说的。不然将来更尴尬。
“咳咳,先不急于这一时吧。”
李定国稍顿了顿,继而接道:“还是等陛下的旨意到了再出兵吧。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大军也可以休整一番。”
白文选一听这话,眉毛立时拧了起来。
“晋王殿下,您求稳那是好事情。可也得分什么时候吧。眼下可是追击李国英的绝好时机,若是错过了可就太可惜了。再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陛下应该也能理解的啊。”
李定国摇了摇头叹声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们作为臣子不能这么做。这就是逼陛下就范。陛下或许会接受,但心里一定会有想法。”
“岳武穆忠不忠,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不回,不一样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吗?”
白文选不以为意道:“可当今天子又不是宋高宗!”
李定国闻言面色一变,立即制止道:“慎言!”
白文选无奈道:“晋王殿下,你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太谨慎了。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感觉,和十年前相比你现在稳得都有些让人不认识了。”
李定国背负双手踱了几步道:“本王也是没办法啊。咱们西营出身的弟兄们到底和朝廷嫡系不一样。我们不仅要立功还要注意避嫌。一定不能让人抓住把柄。虽然本王问心无愧,但就怕小人惦记啊。万一朝中有小人在陛下面前挑拨离间,我们领兵在外又不能替自己辩驳,你说陛下会信谁的?”
白文选被李定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