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谨遵圣命。”
冯双礼的心里已经乐开了花,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反对。
皇帝陛下能够这么处理他,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嗯,那就这样吧。朕也乏了,你便先退下吧。”
“罪臣告退!”
冯双礼见状连忙行礼闪人,生怕皇帝陛下返回收回成命。
虽说君无戏言,可就怕万一啊。
万一皇帝陛下临时改了主意,他找谁说理去?
冯双礼离开乾清宫便径直出宫回到锦衣卫衙门。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按照一般的流程而言,皇帝会下架帖,锦衣卫按照架帖拿人廷杖。
对廷杖冯双礼也算是有所耳闻。
说白了廷杖就是打板子,打的呢就是臀腿。
冯双礼虽然没有挨过板子,但是挨过不少次军棍。
张献忠治军很严,后来的孙可望也差不多。冯双礼就因为领兵不了利挨过好几次板子。
在他看来这都是小意思,无外乎一些皮外伤,休养些时日就没事情了。
可王贺年却提醒他一定不能大意。
五十板子说多不多,说少也着实不能算少了。
像冯双礼这样的习武领兵之人,身子骨自然要比寻常人好,但那也是廷杖啊。
文官竟然会被廷杖杖死,即便不死被杖残的也比比皆是。
冯双礼虽然不可能被打死,但万一留下些后遗症,被打瘸了或者阴天下雨腿脚酸痛还是有可能的。
冯双礼不听还好,一听着实是吓了一跳。
这廷杖竟然这么唬人?比军棍还狠?
王贺年见他真的不知道,便仔细给他讲解了起来。
所谓廷杖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只是那个时候的廷杖还不是很完善,更多的是老朱心血来潮下的产物。
反正太祖皇帝是说一不二的性格,说要杖责谁立马锦衣卫便将其打下痛打一顿。
因为没有详细的规定,往往会出现直接将人杖死的情况。
后来廷杖的机制渐渐完备起来,杖责用的木棍也有了标准。
相较于一般衙门刑讯的水火棍,廷杖的板子更粗更长更重。
这显然是为了起到更好的震慑效果。
毕竟能够被廷杖的都不是一般人,要么是直言犯谏的言官,要么是位高权重的重臣。
天子为了维护皇权,往往就会命锦衣卫将那些犯颜的官员拿下杖责一顿。
为了防止再出现洪武朝廷杖打死人的情况,后来的皇帝对廷杖进行了很多规定和改良。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官员身体的保护。
廷杖之前会在官员的身上包裹厚厚的毛毡,这样廷杖起来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虽然打起来还是很疼,但不会有太重的内伤。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如果皇帝就是要一个人死,那行刑的时候锦衣卫们完全可以用一些巧劲。
再不济的直接往脊椎上敲,也能砸个半死。
这些行刑的锦衣卫们都经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保证行刑的效果符合天子的预期。
他们平日里都拿一张纸包裹着一块豆腐来练习,能够保证一杖下去纸张完好无损,但豆腐已经烂透了。
另外锦衣卫行刑的时候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如果监刑的太监喊打,那就是意思意思,敷衍一下走个过场。皇帝只是要对其略施薄惩而已。这算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太监喊着实打,一般会把双脚呈外八字张开,那意思就是狠狠的打,但不可伤及性命。
如果是双脚并拢,喊用心打。那就完蛋了,这意味着要把人直接打死。
锦衣卫们也会心领神会在行刑时加力用力,一般被杖责的臣子们很难活命。
而且自打正德朝时大太监刘瑾撺掇着皇帝把裹在大臣们身上的毛毡房间了撤了扒掉裤子行刑,打死人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正德、嘉靖、万历朝的大规模廷杖中,都有杖死人的记录。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
冯双礼听完直是出了一身冷汗。
他没想到廷杖会有这么多的门道,这和一般的打板子打军棍还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啊。
当然,王贺年也安慰他,皇帝陛下既然同时给出他降爵夺俸的处罚,就意味着不可能把他打死打残。不然还需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吗?
冯双礼仔细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可是心里确实是忐忑极了。
“请问王指挥使,届时是哪位公公监刑?”
“这个可不好说,事先我们也不知道的。不过本指挥使会提前命人找好郎中,等到廷杖结束便给您治伤。”
冯双礼叹了一声,报了抱拳道:“那就多谢了。”
就在二人聊完不久,架帖便送到了锦衣卫衙署。
冯双礼不由得苦笑,这效率还真的是高。
与架帖同来的还有监刑太监。
这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韩淼。
这可着实令王贺年吃了一惊。
一般监刑太监最多让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出任就好。由掌印太监来出任,确实是头一遭。
更让王贺年感到惊讶的是,韩淼带来了圣人口谕,廷杖就在锦衣卫衙门里进行就可以,不用特地带去午门。
这当然是为了给冯双礼存了体面,毕竟若是在午门行刑,出入宫上下朝的官员们都能看到,冯双礼也会颜面无存。但在锦衣卫衙门里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行刑的锦衣卫和监刑的太监,就再没人看的到了。
至于冯双礼则感动不已,他跪倒在地冲北边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