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明二十四监>第285章 可立逆袭

“回皇上,此物的确威力惊人,还有一个优势所在,就是抛she,这条和皇上的神弩、山地弩,甚至是阻击弩均有不同,一旦有了障碍物,必须直线攻击的他们就失去了意义,即便是阻击弩也是如此。但汽油弹不仅能无视阻碍物,更会在越过阻碍物有溅she并持续燃烧,真乃神器也。不过防守的威力却不如攻城的威力大。”闫应元也看出了此物的优点所在。

朱由校听着他们大夸汽汽油弹,也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眼前的二人可是自己推崇的人物,见他们发自内心的捧,心里当然的畅快。

三人继续商量着阵地的事宜,分析着敌人到来后,会采取的种种手段,比如说长期围困、水上突破、i夜袭扰等等手段都讨论了一个遍。然后,交给了闫应元去重新部署阵地。

此时辽东的黄海之上,十几艘从山海关出发的莱登水师战船正在悄然无声的向着右屯方向进发。一直在临近海面巡逻的袁可立部,在今i得到消息,建奴五六千人的部队,昨天就已在右屯堡外东十里处驻扎。

这个消息让袁可立相当的兴奋,从这消息的本身,完全可以看出来,所谓宁远以东的沦陷,完全是辽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搞出来的,其目的当然不言而喻,直指皇上撤销辽饷的政策。其后果则为两种,一是皇上恢复辽饷,慢慢的收复领土,这些人收复失地立功。二是皇上依然不理不睬。他们买国求荣,供手让人。而这些来的部队恰恰就是来谈判的建奴部队。

从人数上。虽然消息只说是五六千人,估计多也多不了哪里,少也不会有太大的悬殊,三千锦衣卫,在突袭包围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拿下。

多山海关到右屯也就是一百多里,此时出发,大概在明i丑时(beijing时间01时至03时)就可以到达。那时候下船布置,正是最佳的时刻。

右屯,这次辽将们闹的动静如此之大,建奴当然早已知晓了,但现在的东京(沈阳),老奴酋正在生着病,眼看着就不行了。十几个孩子哪里有心思搞这些事情,皇位要紧啊。

如果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在的话,这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毕竟那是有太子之称的。但因为他和自己的老婆通jian。给自己戴绿帽子,所以废了几年后,还是给杀了,(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现在十几个儿子。都眼巴巴的直着那皇位呢,即便是有不争的。那也是想着好好的站队。

所以一时之间,对付明朝的事情,有点顾不上来了,最后还是大家表决,由大臣何和礼与贝勒阿敏带镶蓝旗十五个牛录以及汉人第一降将李永芳带着其降兵二千人,到了右屯。

这是考虑到何和礼的身份招降这降将,相对是一份尊重,而李永芳则是一种暗示。之所以让推了第二贝勒阿敏前来,主要是他是唯一与皇位之争没有任何关系的旗主。其他人要么是老奴酋的儿子,要么是孙子,就只有阿敏是侄子。

就这样,六七千人来到了右屯,驻扎在东十里的地方,现在已经和右屯里的辽将取得了联系,并把投降后的待遇详细分说了。就等着他们,过来协商了。

因为没有战斗的打算,所以建奴的部队都挺放松,除了正常的防务之外,并没做什么特殊的布置,在他们的心中,明军一般是不敢跑出军堡来给他们打野战的。更何况是如今这个‘非战时’的时候。

袁可立在六月二十九i,丑时时分,已经悄然无声的来到了右屯南面的大海,今夜月光如水,可见度挺不错。简单的做了战前动员之后,六十多岁的袁可立,亲自带队登陆。

近半个时辰,登陆才完成,前去侦察的斥候也早已回来,把建奴的位置、营盘、防守、周围地形等等情况汇报了一个遍。距离登陆的地点偏东北方向,只有五里地,这绝对是个好消息,三千锦衣卫马上行为起来,趁着月光,找着神弩、阻击弩前往建奴的大营。

在乙时时分(3时到5时),三千锦衣卫走到了建奴大营前不足一里停下了。

袁可立看着对面那一面靠山的建奴大营,他选择了高起点——目标是全歼建奴。这是他以前不敢想的,但现在神弩、阻击弩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皇上能一打几万人,同样的兵器,自己当然的也能对付这几千人。

所以,他采取的是一面堵住大营正面出口处,缓缓逼近,对大营里的人、马进行she杀,而如果敌人来攻,那就正好堵住了进行一一she杀。另外两支千人队则负责从左右两面,进行合围,的打法,并不是什么偷营,

刘若清、张家驹、庄海鸣三个锦衣卫的千户现在的信心是相当的足,那心思也更是热切,他们是锦衣卫中最好的千户,从矿山争夺时充当打手,到宫变之时的立功受奖,甚至是现在交到袁可立的手中,训练成海军陆战队。他们可比其他的锦衣卫经历的可多一些,对于目前所使用的加强版神弩的威力,更是知之甚详,听着净军们左右不停的立功,他们的心里说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但再着急又有什么办法?机会还没有出现。

但是现在机会来了,蒙古那些部落对于大明来说,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威胁力,毕竟,那是明朝赶走了的民族,但建州女真,却是大明一致命的威胁。是每天都要面对大明边防的一种巨大威胁,所以今天的行动如果成功了,那他们将开创一种格局,那就是在野战中,打败什么女真不过万,过万无人敌的建州女真


状态提示:第285章 可立逆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