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国潮1980>第431章 商量商量

第431章商量商量

回忆过去的那些岁月,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印记。

六十年代人提倡“勤俭”

七十年代人号召“奋斗”

八十年代人,“乐观”、“自信”开始树立起来。

九十年代人,欣赏的是“个性张扬”与“自我实现”。

零零年代人,主张的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想来如果能用某个词来形容不同年代的人。

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时代迅速变迁,生活日新月异,也在成长的孩子与父母间拉开了一条以代际为准的分界线,为上下两代人的相互理解造成了障碍。

甚至这种格格不入是覆盖到生活全方面的。

从衣食住行,表达方式,生活习惯,到时间观念,全都囊括其中。

这样一来,社会上也就冒出了一个新词儿,叫做“代沟”。

代沟到底是什么?

代沟本质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快”,上下两代人所产生的认知不同,价值观的偏差。

但偏偏许多人却不太重视这一点,只把注意力放在“我的世界你不懂”的结果上了。

于是乎,父母和孩子之间,越发因为缺乏换位思考而矛盾丛生。

两代人的“家庭战争”也一日比一日更普遍、更频繁,更激烈。

甚至远胜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

其实像边家老两口和儿子边建军之间的家庭矛盾,已经算是好的了。

因为他们毕竟是普通百姓人家,社会重大变化引发的后果,往往最后才传导在他们的身上。

重大分歧只是纠结于儿子的终身大事上,生活其他方面,暂时还没有什么不协调的。

反过来,要是再去看看那些社会阶层更高一些的家庭,对国家反向和社会氛围敏感的家庭。

尤其是父母因为公务,不得不长时间远离自己的孩子,对子女疏于照管的家庭。

这方面的情况,那才是最严重的呢。

像霍欣的家庭就是个尤为典型例子。

霍欣的父亲霍延平,十六年前离开京城,远赴欧洲常驻的时候,霍欣才仅仅五岁。

然而就在霍欣刚考上中学的时候,她的母亲也因为霍延平工作太忙,需要人照顾,去欧洲陪同。

这一下子,等于是霍欣在青春期,心理最敏感,情感最复杂的时期。

彻底离开了父母,被动的成为了一个留守儿童。

而后十年多的时间里,她与自己的父母就一直是这样远隔重洋的生活着。

除了每年一次,也许两年一次的探亲假,父母会回国看看她之外。

可以说,她和自己的爸妈就再没什么机会见面了。

甚至平日里,就连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

因为这年头的国际长途太贵了,而且不是一般电话能接通的,那得专门到电报大楼去才行。

所以霍欣对自己父母在国外情况的了解,其实都是由姨妈黄新华转述的。

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这样下来,这样的家庭关系会变得有多么生疏,多么脆弱。

虽然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候,永远都会是骨肉团圆,相亲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谁,在对外表达的时候,都会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骄傲,引以为荣。

甚至霍欣因为有着这样的父母,在国内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公主。

无论是姨妈、姨父、老师都刻意关照她,无论大院的孩子、学校里的同学都羡慕她。

多年来,她穿的、用的、吃的、喝的,都是最好的。

想要什么东西,几乎就没有得不到的时候。

但实际上,霍欣和她的父母,作为至亲,心灵上却距离得很远。

说句实话,这种关系着实的畸形。

彼此情感上的认同,实质上流于形式,完全是割裂的。

哪怕大家明明都知道应该一起努力去维护血缘上的亲近。

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在一起时,仅靠生硬堆砌出的笑容里总有着演戏一样的因素,有着难以的生疏与客气。

尤其非常尴尬的是,在霍延平夫妇归国之后。

尽管他们尽了全部的心力,想要弥补多年来对女儿的愧疚,扭转这种不堪的局面。

但他们所期待的那种重塑家庭关系,三人能像正常父母和孩子一样,恢复信赖与亲密,几乎是没有可能再出现了。

因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有些事情是没法重新来过的。

霍延平夫妇忽然间就发现,自己的女儿不但早已经长大了,而且还长成了他们并不期待的样子。

女儿早就不再需要他们自以为能让她开心、幸福的那些东西了。

如今他们想给予女儿的,似乎反倒还被她排斥与嫌弃呢。

就比如说,这次霍延平和黄靖华归国前,精心给女儿挑选的礼物——一个德国根德牌(grundig)的小收录机。

女儿就没怎么当回事。

表面上虽然霍欣笑吟吟的接过来,也谢过了。

但她转手就送给了姨妈的女儿,她的表姐。

对此,霍延平虽然有点心疼自己几乎一个月的工资,外加补贴就这么没了,可也不好说什么。

因为毕竟霍欣长期受到妻妹一家的照应。

他本来还以为这是霍欣有意而为,作为一种受惠于人的报答。

尤其看到妻妹一家对此是那么高兴。

他对女儿的不小气甚至还有几分默默的欣赏。

可很快他就发现


状态提示:第431章 商量商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