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高锁钉投出了宝贵的月票,谢谢了。)
孙承宗去世,给予苏天成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他费尽了心机,想着令孙承宗发挥出来最大的作用,想不到朝廷里面的事情太多,年纪太大的孙承宗,还是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可以说,孙承宗是活活给累死的,孙承宗这样的老人,一生的遭遇太多,也看到了太多,对于荣华富贵,不是那么在意了,这样的老人来主持朝政,才能够真正的纠正诸多的不正之风,实际上,孙承宗担任内阁首辅这几年的时间里面,朝政为之一振,正气完全压住了邪气,就连朱由检,都感觉轻松很多了。
正人先正己,孙承宗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朝廷里面,有着巨大的威望,文武大臣考虑事情的时候,也是以朝廷为重的,如今,孙承宗去世了,这样的风气,是不是能够保持,苏天成的心里没有底,估计朱由检的内心,也是没有底的。
杨嗣昌出任了内阁首辅,苏天成不是太了解杨嗣昌,历史上的那些资料,可以借鉴的地方不多了,从崇祯六年开始,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依照过去的那些认识,来决定今后的道路,这条路有些行不通了,也就是说,苏天成想着依靠掌握的诸多历史知识,来完全左右历史的道路,基本上走到了尽头。
太多的改变出现了,流寇被剿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紫金梁、老回回等人。都命丧江宁营的手里,翻大明王朝的流寇灰飞烟灭了。在关内嚣张比的后金鞑子,也老实很多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迹象转变,这个时候,正是苏天成大展身手的时候,可惜的是,他在朝廷里面最为主要的依靠失去了。[
孙承宗去世了,杨嗣昌出任内阁首辅。虽说朝廷里面,苏天成依旧有着不少的支援,譬如说内阁大臣刘宗周,兵部尚书鹿善继,左都御史黄道周,包括秦良玉等等,这些人都是支持他的。但这些人的力量,和孙承宗是没有可比性的。
孙承宗最大的作用,在于稳住了朱由检的心,从明面上来说,孙承宗是四朝元老了,能够镇住文武大臣。就算是出现了什么小的问题,孙承宗出面就能够解决,从私下里的角度来说,孙承宗和苏天成的关系很好,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苏天成的忠心,这一切都能够令朱由检放心。可这种和谐的局面,是不是会随着孙承宗的去世,变得不复存在了,这是谁都法直接预料到的事情。
大明朝需要稳定,千万不能够出现内讧,这就好比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人,正在走上坡路,需要的是后面的人扶持一下,如果认为设置障碍,甚至是加重负担,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是不用说的。
苏天成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不敢保证。
朱由检个人的认识重要,可身边大臣的认识更加的重要,若是内阁想到的,都是限制大臣的权力,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那就必然会出现问题,加之孙承宗说过,朱由检并不是千古明君,没有那样的雄才大略,不一定能够完全驾驭身边的文武大臣。
所以说,苏天成觉得,自己必须要做好准备了。
孙承宗的葬礼,极其的隆重,朱由检下旨,追授孙承宗太师,谥号文忠,令兵鹿善继代表朝廷,送孙承宗的灵柩回到老家去安埋。
十二月六日,孙承宗的灵柩离开京城之时,苏天成进入了养心殿。
养心殿里面,只有朱由检和苏天成两人。
这一次的见面,苏天成是极为看重的,他必须要稳住朱由检的心,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明不能够出现内乱,这都取决于朱由检的态度。
朱由检很是伤心,想不到孙承宗刚刚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就因为过度劳累,法支撑而去世了。
“苏爱卿,朕心里很不舒服啊,太师一辈子为了朝廷,兢兢业业,致仕之后,朕本想着,侩教太师诸多的事情的,可惜阴阳两割,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皇上,臣以为,太师一辈子为大明朝操心劳累,这是最好的归宿了,朝中大臣若是都以太师为榜样,何愁我大明不兴旺强盛啊。”
“说的好啊,朕也是这样想的。”
朱由检稍微沉默了一下,拿出来一封信函。
“苏爱卿,这份信函,你看看吧。”
苏天成接过了信函,仔细看了看。
想不到这封信函,进入是皇太极写来的,皇太极要求,大清国与大明朝休战,双方和平共处,避免兵戎相见,同时恳请大明朝在大凌河城一带开始互市,允许大清国和大明朝进行交易,信函的最后,皇太极隐隐有些称臣的意思了。
苏天成一时间有些迷糊了,这封信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是皇太极写的吗,或者说是朱由检试探自己的,说实话,这封信里面提到的事情,是不错的,但这里面蕴含的深意,苏天成是能够理解的,一旦大明于后金握手言和了,边关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朝廷也可以将主要的精力,转移到民生建设方面来了。[
后金的地盘不大,不管是注重军事还是民生,想要转移目标,都是很容易的,船小好调头,可大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内地的卫所军队军及松弛,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一旦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将会更加的不堪,没有了战斗和厮杀,也就缺乏了足够重视军事建设的理由,不长的时间,大明的军事部署松弛下来,后金突然发动进攻,那个时候,谁能够站出来抵抗。
苏天成看完了之后,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