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汉世迷殇>第十八回 陷龙城翻云覆雨 计中计风谲云诡(三)

转眼间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汉使车队的其余随从早已开拔走在返回大汉的路上了,在龙城,只留下了冯汉远、赵长信和张望之三人陪着汉使应付匈奴人的“热情款待”。

董洪熙在这一个月间,曾经数次要求返回大汉,只是被壶衍鞮单于以各种理由推脱婉拒,就是不放他走。

几个人私下商量了一番之后,都觉得这匈奴单于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无限期扣留住汉使在龙城肯定是不怀好意。

三人本想带着董洪熙找机会私自逃走,但是想起从这里到达最近的大汉边境也要两千多里的路程,还未逃到一半定会被匈奴铁骑追上。

他们三人都有武功在身,倒是不惧,只是汉使董洪熙一介文弱书生,又已是年老体衰,无论如何也逃不脱匈奴人的魔掌。

几个人想来想去也没找到一个可以摆脱困境的办法,不得已只好继续在龙城饱食终日,慢慢再寻找出路。

这一天到了晚饭时间,好不容易没有人再来骚扰,几个人难得清闲,正准备吃完饭后继续商量逃跑的大计,营地中却忽然走进来了一名匈奴人。

来人操着生硬的汉语对董洪熙等人说道:“在下是匈奴丁零王的属下,丁零王久慕汉使大名,得知汉使屈尊龙城后,早就想着要邀请阁下赴王府一叙,只是见汉使在龙城虽然居住多时,但是日日接受匈奴高官贵族的邀请,多有不便,就耐下心来翘首以待。今日闻听汉使闲着无事,已备下了丰盛家宴,派遣在下前来相邀,望汉使切勿推辞。”

董洪熙见丁零王派人前来相邀赴宴,心中不由得一凛。

他早已知道匈奴丁零王卫律的大名了,这卫律虽然是胡人后裔,但却自小生长在大汉,说话行事都与汉人无异。

当年他与武帝爱姬李氏的兄长李延年交善,过从甚密,李氏死后,李延年因为其弟yín_luàn后宫而被连坐灭族,卫律害怕被李延年一事牵连到自己,被迫逃到匈奴做起了真正的胡人。

因为熟悉大汉的军情民风,又加上谋算出众,他向来便为匈奴单于和贵族所倚重,不久之后又被封为丁零王,跻身匈奴贵胄行列,享尽了荣华富贵。

后来,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刘屈氂谋立昌邑王一案而也被迫投降了匈奴,两人本在大汉就因为李延年的关系而熟识,此刻同为异乡人沦落人,更显得亲密无间。

虽然李广利在一年多以后被单于献了天祭,卫律在匈奴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向。

因为现在的壶衍鞮单于正是卫律和颛顼阏氏在上一代单于死后所共同矫诏谋立的,所以他在匈奴贵族中的地位崇高,处处受到单于的青睐和尊重。

董洪熙虽然猜不透对方宴请自己的真实意图,但是他想着自己在龙城看似自由,实际上则是被软禁了起来,听任匈奴单于的发配,与其在这里无所事事,被动等死,还不如应邀前去赴宴,试试能否看在大家都是汉人渊源的面子上,探听到一些自己被软禁在龙城的真正原因,也好有针对性地早作打算。

想到这里,董洪熙便慨然应允,带着冯汉远等仅剩的三名汉人侍卫跟着那匈奴人来到了丁零王府。

所谓的丁零王府只不过是由十几个帐篷组成的临时营地,中间的几个大帐倒也恢宏气派,显示出主人的身份与普通牧民不同。

几个人鱼贯而入主帐之中,只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已经坐在条案旁边正在耐心地等待,身边却还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看他的面孔和身着服饰却是与汉人无贰。

那老者见到董洪熙等人进来,忙起身施礼,说道:“老朽丁零王卫律,见过汉使尊台了。”

说着赶忙吩咐下人引领众人就坐,斟上美酒。

双方一番客套寒暄之后,介绍起了宴席中各自身边的随从。

等到卫律说出身边那名汉人的名字之后,赵长信和张望之不禁脸色微变,心中暗叫不好。

原来坐在卫律旁边的那中年汉子正是赵庆吉多次提到的死对头邓少通。

两人虽然久闻邓少通的大名,但是却从未谋面,张望之也是在长安城昌邑王府中只闻过其声,从未见过他的真容。

邓少通也与汉使身边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少年从未谋面,他更是想不到这两人中尤其是张望之,和赵庆吉之间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酒过三巡之后,董洪熙想起了此行目的,不禁开口旁敲侧击起来,向卫律问道:“丁零王在匈奴尊享富贵,想必已经多年未踏上大汉家乡的土地了,不知道可否还惦念故乡和旧友?”

听到董洪熙发问,不由得触动了年迈卫律的思乡心弦,他忍不住红着眼睛说道:“自从李延年被武帝诛家,我怕受到他的牵连,不得已依附了匈奴,事发到现在也已快三十年了。当年我还是个在仕途上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们也见到了,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糟朽无用的老翁。只怕再过两年,我这把老骨头就要被埋在这大漠深处,再也回不到家乡了。”说到这里,卫律忍不住伸出袖子擦拭通红湿润的双眼,以免眼泪掉出来惹得汉使一众人讥笑。

众人见传说中不可一世的卫律一副可怜巴巴、暮景残光的样子,丝毫没有了和他的身份地位相称的荣光威严,虽然不耻于他叛国降敌,并通过出卖同胞换取荣华富贵的行径,但也都不禁心下黯然,知道他这番话所言不虚,人到了老时,却要客死他乡,不能回故


状态提示:第十八回 陷龙城翻云覆雨 计中计风谲云诡(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