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卷三千古奇功 第四百二十一章 张作霖占西北

洛德洛内战役的后期,意大利在付出了两千人死亡五万人受伤的代价,并向对手的阵地和补给道路释放毒气,让奥地利人法通过山路强攻和支援,从而守住了洛德洛内平原,意大利人民全国空前兴奋。这大概是意大利最为出彩的一次了,死亡两千人,但是五万人受伤——至于这五万人中有多少人诈伤就说不准了,王茂如曾看到一位意大利将军因为牙痛而请假返回后方的。巴里奥利元帅觉得中国人做出了贡献,于是调王茂如进去前线指挥部担任参谋顾问一职,而王茂如稀奇古怪的点子也给了原本看不起他的迪亚兹总参谋长很多启发,例如利用飞机向对方扔宣传传单,luǒ_tǐ画报,燃烧汽油瓶等,训练神枪手骚扰对方人员,甚至提供了中国军队的神枪手给意大利军队使用。奥地利人缺少大炮,对这些神枪手非常头痛。

王茂如指挥洛德罗内之战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了国内,引得许多国人振奋,纷纷在报纸上发出感慨,将尚武将军说成了中国救星一般。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欧洲战场中中国参战军多么多么英勇,多么多么伟大。尤其是王茂如指挥的洛德罗内战役,堪称中国兵家之经典。

有人从意大利传来洛德罗内战役的全部过程,中国参战军首先以第二师示敌以弱,让敌人误以为中国人不会打仗,然后引蛇出洞,让奥国军队大举出击。使得原本固若金汤的阵地防线成了摆设。然后关门打狗,消灭了对方一个团的人马。而后王茂如派遣军队连夜出击,连战连捷,最终直捣黄龙,几乎生擒敌酋。随后王茂如痛打落水狗,消灭了将近几万人奥国军队。中国的媒体习惯夸大,几千奥匈士兵传到了国内。成了几万,并且这个夸张在民间更加夸张,成了十几万。五千敌人传成了十几万。也足够夸张的了,而且最后还是因为使用毒气消灭了敌人一个整团,当然。使用毒气是不能说的。大家都以为是激烈战斗,把这场战斗在脑海之中描绘成气势恢宏的肉搏战了。岂不知,中国士兵叼着烟卷,喝着葡萄酒和啤酒,在烈日洋洋下等着对方被毒气熏死。

也拜王茂如所赐,中国民间本来不知道欧战,甚至都不了解欧洲在哪,这次倒是知道了,原来欧洲这么多国家作战,咱们中国军队居然打出过门了。消灭十几万洋鬼子啊……

一些报纸上的专家就就王茂如的用兵进行了一番研究,纷纷给王茂如取外号,说什么孙武再世啊,岳飞第二啊等等,总之老百姓爱看什么。他们就吹什么,然后报纸大卖。b穿越小说吧:b

其实质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在国际上地位太低了,一旦出了一个能被承认的人在国内就能被吹上天。再加上王茂如留在国内特地帮他宣传的宣传处四下以各种名义对王茂如的夸奖,使得这种崇越加厉害。国人喜欢看到的英雄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而是封狼居胥一样的外战英豪,王茂如恰如其分地出现了。

作为王茂如的挚交好友。严复自从淡出了政界之后专心做起了学问,这次听到王茂如在欧洲打了一个打胜仗,邀请几个朋友兴奋地多喝了几杯酒,还写了一首词《破阵子》夸赞王茂如的功绩。

与王茂如有接触的梁启超的一篇文章《国之重器,尚武将军》中发表在《新民报》《燕京日报》《青年人》《华北日报》等多家报纸上,讲述了他眼中的王茂如,和他与王茂如的接触的点点滴滴。梁化届的前辈的夸奖远比浦继做的宣传威力大多了,只是他写的文章是文言文写成,好虽好了,文人墨客拍手叫好,老百姓看到却云里雾里的。对老百姓而言,说书先生口中的王茂如疑才是真正的尚武将军,才符合他们心中的尚武将军。甚至王茂如因为第四个老婆是日本人而受到某些排斥,此刻也变成了为国争光了。

王茂如不知不觉在国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还获得了意大利和法国颁发的勋章,眼红的徐树铮气得哇哇大叫。

这本应是他的功劳,应该是他在欧洲率领中国参战军大杀四方,本来应该是他获得伦巴第英雄勋章,勇士勋章,如今却叫王茂如占了便宜,而且还硬生生吞并了他的一个师,如何让徐树铮不愤恨不已?

当王茂如与海瑟薇畅游巴黎的时候,国内传来消息,张作霖到了绥远省做了绥远都统并且收了绥远的北洋军队,总军力达到八万人规模,随时准备南下陕西或者西进甘肃。

一九一八年三月份在皖系段祺瑞,东北系孟恩远和王茂如,毅军元老姜桂题的支持下,张作霖率军驱赶了绥远的直系都统蒋雁行,蒋雁行屁股没做热便被直系蔡成勋代替,不过他却做了京畿戍卫司令来到冯国璋跟前因祸得福了。热河都统蔡成勋也是直系将领,段祺瑞和张作霖自然是不满意,于是又经过了督军团的几番逼迫,张作霖当上了绥远都统。

原绥远都统蔡成勋自然是不愿意,他觉得自己手下第七军也不是吃素的,便要武力拒绝。可惜的是一直力挺他的大总统冯国璋被段祺瑞、王茂如、孟恩远、张作霖和姜桂题联合逼迫,奈只能调任蔡成勋去甘肃做甘肃督军,蔡成勋也被驱逐了。冯国璋见张作霖身后站着数位实权人物,只能奈答应了张作霖要求。

张作霖在绥远立即将手下镇国军第二十七师、二十八师、二十九师以及独立骑兵旅与第七军,一万新兵共计八万人合并整编为十二个混成旅,即:

镇国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张


状态提示:卷三千古奇功 第四百二十一章 张作霖占西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