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宋无疆>第一百七十二章 契丹人的战意

特别是一想到昨晚上炸毁城门的那神秘宝物也是出自这位年轻的监军,折家军上下便禁不住感觉张斌有些深不可测。

张斌本身箭术就很不错,在大顺城的时候便又被超级神箭手王舜臣指点调教过一段时间,箭术突飞猛进,在当日离开大顺城的时候,便已经跨入神箭术的行列。

这是张斌首次在折家父子和折家军面前动用武力,而且表现出了如此高明的箭术,让折家军上下着实有些吃惊。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大宋朝廷的文官大多数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官人,即使有不少会射箭,但是还从未见过,甚至听说过有文官是神箭手的。

其他折家军弓手同样连番攒射,让辽军死伤惨重。

被阻截在城下的辽军终于等到了撤退的信号,如同潮水一般退了下去。就像落潮后沙滩上的虾蟹贝壳,在城下,他们留下了七百多具尸体,还有同样数目的伤员。

以张斌如今的身份,特别是在大宋天子和韩琦、王安石等人心中,他的安危本身就远远超过这一小小的水头城,若非有十全把握,他自然不会以身犯险,他之所以这样做,除了顺便杀敌,提升已方士气之外,便是想趁机练习一下箭法,毕竟战场上射杀人和平时练箭还不一样。

辽人一退兵休整,不用张斌操心,折克柔便命人上来收拾城墙上的伤兵。

张斌提前准备充分,特意让韩三郎带来的那个庞大商队中带了几名大夫,此时带着商队中一些被组织起来的汉人跑上城头,用简易的担架,把数十名运气不好中了箭的伤兵抬了下去治疗。

不管这些伤兵能不能救下来,但救人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对待,因为这一点对部队士气和士兵敢拼之心影响非常大。

只是水头城实在不大,在一下午五六轮辽人的强攻下,本来不高的城墙已经破败不堪。但城墙的地基却极为牢固,辽人一退下之后,苏过便立刻组织那四千多辽人,用城内房屋上拆卸下来的东西修补城墙。

城墙从地面到齐胸的地方,墙体的颜色也不同于上半段。只要对大同府一带的历史稍有了解,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来水头城这座小城堡,是建立在隋唐和五代旧城的基础上的。

而周长仅仅三百步的城垣,也说明了这座城不过是以前某个朝代年间,边地最为常见,兼做烽燧之用、护卫通往太行山的交通要道的大型驿站罢了,后来被契丹人所占,便成了辽国的一座小城。

张斌望着远处敌军,而在他手边的墙头上,排了一圈面目狰狞的首级。这并不是城外辽人攻上城墙时被留下来的斩首,而是在下午城外辽人攻城最为猛烈的时候,近百名被宋军逼着搬运守城器物的城中辽国百姓,突然暴动,但是被早有防备的守军当场全部射杀。

首级全都吊在城墙上是为了震慑城内的其他辽人,这里的深秋已经和中原一带冬天有的一比,堪称是天寒地冻,并不怕这些首级在短时间内腐烂,散发出恶臭。

张斌虽然表现的胸有成竹,但实际上让张斌头疼和担心的事很多。粮草足够支撑到三个月后那个变数的到来,而水头城内又有好几口旧朝留下的古井,不用担心水源问题,最让张斌担心的是他们来的时候,随身带的箭矢不多了,而水头城本身也没有多少箭矢。

宋军以弓弩为主,最常用的对敌手段就是万箭齐发,将来敌射成一群刺猬。一支箭从箭簇、箭杆再到箭翎,基本上要七八文钱,战场上的一个指挥列阵攒射,就能把价值几十贯的箭矢全都射出去。

如今天下诸国,也只有相对富庶的大宋能让士兵在交战时,仿佛不要钱的往外拼命射击,就算是北方大国辽国军队上阵,都要设法节约着用,而穷得吃不饱饭的西夏就更不用提了。

就是因为养成了习惯,守军半天下来便已经将身上的箭矢射出去了近半,此时平均一算,每人的箭壶中就只剩二十支箭可用了。

现在城中守军因为伤亡不多,才能保持着士气,但若是没了弓箭,面对面的厮杀起来,情况多半就大不一样了,毕竟他们人数在不断减少,而辽人虽然死伤要多的多,可是辽人会不断的有援军赶来。

又是一通号角,打断了张斌的思路。

抬眼看着远处又骚动起来的辽人,张斌随手拉了一下手中的长弓,心想这一次刚好将箭术好好在战场上练一练。

张斌所用强弓是王舜臣年初时在大顺城送给他的,精准度比寻常军中制式弓箭要好不少,而且拉动起来也更为省力,但是最多一口气射二十箭,张斌便不得不换另一条胳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射杀的敌人越来越多,张斌现在射出的箭便越来越精准,而且箭射的多了,便不知不觉中感悟出了如何控制力道,以最小的力气,甚至尽可能的不多费一丝力气将敌人射杀。

辽人生活的环境相对宋国来说,算是在北方苦寒之地,大多数又不会耕种田地,生活条件颇为艰苦,这些辽人从十来岁学会骑马开始便与人和野兽战斗厮杀,战斗经验丰富不说,那股战斗意志却是极为可怕的。

所以即使他们不断有大量人手死去,可是攻城一直没有停下,而这还是各个部落的部族军而已,甚至说这些人是牧民也不为过。

又是足足一个多时辰的攻守,其中有一次辽人攻上了城头,但刚刚攻上,便又被宋军给杀下了城。

辽军的士气逐渐低落,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二章 契丹人的战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