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恐怖悬疑>武之天晶轮回>第59章 中原巨变,波澜汹涌

第30节中原巨变,波澜汹涌

时光悠悠,距离谢无忌占领东察合台汗国,已过了一年半有余。现如今的别什八里城,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单从规模上来看,就足足比之前扩大了4倍不止。并且,城墙高达十米有余,都是由巨石垒砌而成,比之原本黄土墙,坚实了绝不是一星半点。远远的看去,完全就是一座战争堡垒。就好似一个荒野巨兽,必能将所有来犯之敌,尽数吞噬个一干二净。

而从繁荣程度上来讲,比之之前更不可同日而语。旧时的别什八里城,作为别什八里汗国的王城,还是整个东察合台汗国境内最大的城邦之一,自然是奢华热闹,但由于那群堕落的王族、贵族的横征暴敛,却少有商旅敢来此经商,是以这种奢华热闹也只不过是浮于表面,虚有其表,更绝称不上繁荣。而如今的新别什八里城,人潮涌动,有汉人,有维吾尔部族,有哈萨克部族,有柯尔克孜部族,还有蒙兀儿等部族,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并没有任何隔阂。不仅如此,街面上各色商铺此起彼落,往来的商客络绎不绝,叫买的,叫卖的,完全是一副盛世繁荣的镜像。

时至今日,这种景象,不仅仅存在于别什八里城,整个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大小城邦,都是颇为繁华热闹。当然,这都全都归功于谢无忌等人呕心的治理。

在这一年半多来,东察合台汗国从起初的波澜不惊,到彻底迎来了移民浪潮。自打庄铮等人返回中原,亲自坐镇,主持迁移汉民的事宜。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迁移而来的汉民,是一波接着一波。这其中,自然有庄铮等人主持的功劳,有五行旗上下一心的努力,但最大的原因,还要归功元庭的糜烂。现如今的中原大地,在元庭的横征暴敛和残暴的统治之下,百姓民不聊生,饥民遍地。而迁移到西域,虽不远千里,路途并不好走,但只要能吃饱饭,只要能像个人一样生存下去,那些个已没有活路的饥民,又岂会放过这或许就是最后的机会呢?索性,沿途之上,各州城府县,都有五行旗各分坛,又或是其他抗元组织接应,是以这一路虽然艰辛难行,但他们大多数人还是成功挺了过来,成功迁移到了西域,谢无忌所统治的东察合台汗国。

至此,东察合台汗国的人口急剧激增,汉民的比例更是达到三比一的恐怖程度。再加上谢无忌高压与怀柔并重的治理方针,这迫使其他异族不得不与汉民和平共处,甚至是初步融合。当然,这过程中,自然也不乏一些顽固的种族主义者,企图打破这种融和。而对于这种人,谢无忌可是绝不会心慈手软,快刀斩乱麻,让这些食古不化之人,通通都没有再见过第二天的太阳。

在谢无忌的治理之下,再加上有个治世之能臣的丞相之才的刘基辅佐,东察合台汉国高速发展起来,甚至可说是一天一个变化。

而东察合台汗国越来越繁荣,自然而然吸引了周边其他汗国的异族。在其他汗国中,可是还有着不少异族过着饥寒交迫,甚至是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这些沦为奴隶的异族,自然十分愿意迁移到如今的东察合台汗国生活,更会努力的去主动融入其中,不敢有任何寻衅滋事的举动。

至此,东察合台汉国的移民浪潮,越来越盛。而有了异族的大量涌入,汉民的占比虽有所降低,但也足有二比一,仍是以汉民为主导地位。这恰恰也是谢无忌理心目中,最最理想的状态。

人口的急速增长,不仅给东察合台汗国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带来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它给谢无忌带来更直观的好处,那就是创造了大规模征兵的先觉条件。

时至今日,谢无忌麾下,除了最初的近五千五行旗精锐战士,还多了整整三万大军,分别由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统帅。这三万大军虽然仅仅经过了不到一年的突击集训,还远没有达到谢无忌心目中的无敌精锐之师,但也形成了不俗的战力。这中间,自然有谢无忌所制定的科学的作训计划的功劳,以及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人的亲历亲为,与军士们同吃同住、甘苦与共的努力,当然也不无这三万大军都是来自于那些历经艰辛穷苦大众,又或是精状的异族奴隶的原因,只要肯给他们一丝丝希望,他们就必定会全力以赴。

且说,谢无忌等人在东察合台汗国的日子,自然过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远在中原大地,却是波澜汹涌,变故横生。

对于明教五行旗从各行省迁移汉民的事情,元庭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而元庭虽然腐朽,对待汉民更是残暴、血腥,但这也只不过是他们奴役汉民的手段,他们又岂会不知,人口基数庞大的汉民,才是他们统治地位的根基之所在,是绝对不容有失的。若是明教五行旗只是小打小闹,元庭或许根本懒得理会,但看五行旗的架势,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元庭就是想不理会都不行。

对此,元庭马上采取了相应的应对举措,对五行旗,乃至整个明教,展开了一连串的打击。

调动兵马或许是阻止五行旗大举迁移汉民行为最直接有效的举措,但时间上,却显然有些慢了。

于是乎,元庭首先采用了最简单粗暴,最直接迅速的举措。那就是,派出他们所招揽、供奉的那些邪道高手,打击五行旗各行省的分坛。这个举措或许会有不小的效果,但却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办法。元庭也十分清楚,这个举措就是一


状态提示:第59章 中原巨变,波澜汹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