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猎作响的“康”、“刘”旗帜,以及座驾的规制、装饰,无不诉说着主人的身份。剧烈的冬风,带来刺骨之寒,所幸所有的骑士,甲胄之下都内衬着丝绸与棉衣,头上则带着羊皮制成的帽子,天气虽冷,但看起来很暖。
而在康居国能有这样待遇的军队,只有王廷卫士依旧各大贵族精锐私兵了,一般的营所官兵,都很难保证人手一套,毕竟带有奢侈的属性。
这已经是一年间康王刘晔第三次南巡和州了,足以展现他对和州地区的重视,他是打算将和州像王畿(疏勒)地区一般经营。
如今的康居国占地已经不算小了,除王畿疏勒、和州之外,几乎囊括了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整个塔吉克斯坦以及部分阿富汗北部地区。而一直以来,被刘晔视为根本之地经营的,只有疏勒与费州(费尔干纳谷地),如今,又要加上和州了。
和田坐落在乌玉河与白玉河汇流之前的三角洲原上,夹二河而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然,这座城市,除了美玉之外,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那为数众多的佛寺了。
和田城内,安抚使衙大堂间,面容枯瘦,但一脸威严的康王刘晔,端居主座,接受镇抚使刘文潜以及一众和州军政僚属的参拜。
岁月不饶人,如今的刘晔,也已五十五了,不再年轻,本人的衰老也是肉眼可见的。但他浑身上下的那股英雄威严之气,却依旧强烈,目光一扫,在场无任何一人敢于侧目。
当堂,刘文潜代表和州官属,向刘晔献上一方锦盒,盒刻“夀”字,内饰红绸,里边装着的,则是一青一白两块质地优良的玉璧,再过一月,就是康王刘晔五十五周岁诞辰了。
而这两块宝玉,自然是城外乌玉、白玉二河上游所产,乃是找玉人涉足上游冰川险谷,冒险所得。州衙得之,又请名匠精心雕凿而成。
对于奇珍异宝、宝石美玉,刘晔是向来不感冒的,不过这一回,他难得破例了。接过两块玉璧,轻轻把玩着,观察着玉体上的光泽与纹路,尤其是那块洁净润泽的羊脂白玉。
少顷,放下玉璧,沉吟几许,方抬头看向姿态恭敬的刘文潜,说出这样一番话:“玉者,国之重器,汝当好自为之!”
面对大王如此交待,懂其中意味的文武,都表情肃然,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刘文潜身上,而恭立堂间刘文潜,也不禁心生涟漪,郑重地拜道:“是!”
刘文潜,康王刘晔次子,生于雍熙三年,时年24岁。端拱三年,刘晔灭于阗后,以其为和州镇抚使,负责对和州官民的弹压、安抚工作,同时负责的,还包括移民工作,刘晔欲迁五万“于阗官民”于费州、隆州(刘晔新设,位置大概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地区),以充实当地统治。
年纪轻轻,便被委以如此重任,这其中显然蕴含着康王对刘文潜的特殊期待。和州之任,对年轻的刘文潜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而从刘晔表现的态度来看,还算满意。
康王刘晔,从小好武略,有侠气,不满二十岁,就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可以说他这一辈子,都与战争为伴,不是在平乱制暴,就是在开疆拓土,如此三十六、七年,可谓一世英雄。
然而,即便打心里不肯服老,但他的衰老却是不可逆的,退化的身体机能,以及遍布全身的陈年旧疾,那些隐隐作痛,都在时刻提醒着刘晔。他已经老了,既不复当初的年富力强,也不复当初的意气风发
因此,刘晔也不得不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在平康六年(1012年)就已经提上刘晔的议程,而给刘晔的选择,也实在不多,毕竟他一共就两个儿子长成(其余全部夭折),潜。
嫡庶之别是不用考虑的,因为二子都非嫡出,刘晔在最初也依常例将长子刘文洮视作继承人,毕竟年纪大一些,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心感。
但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观察后,刘晔不得不放弃长子,实在是这个长子太过文弱、秀气,打不得仗,杀不得人,面对那些作乱的蛮夷,都是心慈手软,犹犹豫豫。驾驭下属,一味以宽,让他去安抚佛门,完全不明白“以佛制伊”的真实,而刘文洮真就去笃信佛陀,用心研习佛家教义,找那些高僧大师谈禅论道。
总而言之,除了孝顺之外,刘文洮没有一件事是能让刘晔满意的。如果在中央帝国,那倒也就罢了,文弱不是大问题,还能做一个太平之主。
但康居是什么地方,中亚又是什么地方,这里群狼环伺,里里外外都充斥着强人,一只文弱的绵羊,是无法带领群狼的,刘文洮实在不具备任何一项康居王该有的素质。
另一方面,康居国也正当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目前的成果以及稳定,都离不开大汉帝国的支持,以及刘晔强悍的征伐与压制,而这份成果能否真正巩固下来,还需要看接下来一到两代的经营。其中第二代康王的存在与表现,将格外重要。
这些因素也导致,刘文洮的出局,成为了必然。至于嫡长制那一套,也是要分时候、分地区的,至少在西域中亚地区,是没有太大市场,也没有那么多完全信奉教条的人。
要知道,在安西三国的上层,帝国权贵家族中庶出者可占绝大多数,一定程度上,大伙可都算是嫡长制的“受害者”,即便其中很多人在功成名就后,便活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也开始依嫡长规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