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着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本名为司马光。别称有司马温公、涑水先生、司马文正等。字号为,公实、君实。号为,迂夫,晚号迂叟。”

“那您可否知道。。。因为司马先生的。。。故事?”

“这个。。。他的故事嘛,倒是知道一些。”荆扉说:“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天圣九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王宇:“那他。。。是如何步入官场的呢?”

“他啊。。。”荆扉努力回想着曾经学过的知识,“是在宝元元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宝元二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


状态提示:第830章 故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