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659章 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才如树木,须养之数十年始可用......”

这篇文章思维脱俗,分析大明的教育时势,大大赞扬了教化部从礼部单独分出的重大意义,称之为千古之变.......

然而,令人惊奇的人,文章后面含蓄的提出,女子也应该入学,甚至恢复宋朝开过的女科举......

文章中道:“中华之女子,千百年来受到压制,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下吾皇圣明,革新各方,这方面理应考虑一番。”

“吾以为,大明人口半数是女子,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思想保守落后,会对整个国朝形成拖累......”

“女子教育,理应比幼童教育更为迫切,朝廷在开办学堂的同时,应该开办女子学堂,鼓励女子去听课读书......”

朱慈烺看完这篇杂评,心中满是震撼,大明的人才真是太多了!这眼界简直了!

他看了下署名,只见这片杂评的笔名桨余晨”。

朱慈烺笑了笑:“原来是他,此人思维独特,倒是什么都敢写!”

这位笔名为“余晨”的才子,多次在《皇明时报》上发表杂评,从不跟风,思想文风独特。

最重要的是,这位才子居然还在报纸上暗讽过自己!

什么相比广域的疆土,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的生存环境,隋炀帝之祸,犹在眼前......

朱慈烺如何不记住他?

不过此人也算刁钻,虽然暗讽,但无一字辱骂指责当今皇帝,还站在大义的制高点上,让监督舆论的礼部官吏也无可奈何。

那次,朱慈烺还专门用了笔名上去喷他,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言先战后安的必要性,并从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击蒙古的必要性。

从潜在威胁到军力部署,以已之长攻敌之短,把那位才子怼的一愣愣的。

或许是因为专业受到限制,几期报纸下来,那位才子也没敢再做文章反驳一二......

看完这篇建立开办女子学堂的杂评,朱慈烺淡淡一笑,觉得这位大才子要倒霉了。

俗话女子无才便是德,由于朱熹同志的思想对大明历代上层人物的影响很大,明朝成了男尊女卑思想泛滥的时代。

按照正统思想,女子是不能上学的,也没有专门为女子设立的私塾。

但也有极少数思想先进的爹妈,培养自家闺女,让她们上学。

当然了,不是和男孩一样在学校混读,大多是父母有文化,亲自教导,或者专门请先生到家里来教。

比如浙江巡抚方以智的大姑妈方孟式,二姑妈方维仪,还有堂姑妈方维则,都是江南响当当的才女,着名的女诗人、女画家。

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一大家子都是高官,而且出了很多才女。

历史上的明末,方以智的三位姑妈皆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

明朝是一个文化形式丰富的时代,和戏曲等通俗文学发展的十分昌盛,如四大名着中三个出自明朝,神书《金瓶梅》受到打压。

即便顶上去的《红楼梦》,作者反应思念的也是明朝的事,(甚至有人从书中分析出,红楼的原作者其实是历史上的太子朱慈烺......)

在这样一个文学更迭的时代,女子有很多途径获得这些文本研读,有钱人家,基本上都有几本或者戏文等等。

在大明,更有女子因十分研究,专门乔装打扮成男儿相,偷偷跑出家门,去到那些茶馆或者文人聚集的地方,和那些文化人进行文学上面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

整个大明,读书条件最好的莫过于皇家的公主,老朱家最注重对子女的培养,虽然皇子的培养不到位,但公主的学识没的。

公主们从就要进行文学研究,跟着自己的夫子学习文化,还时常从夫子口中听到很多来自民间的故事和戏文。

这些都是有钱人家闺女的玩法,而且是偷偷摸摸的读书,只在自己一个圈子里谈论诗文。

在普通平民家庭,请不起私教,又不能跟男孩一起上学,只能在家做做女工家务,等着早早嫁人。

果然,如朱慈烺所料,几日之后,下一期的《皇明时报》上,大量士子在杂评版面开喷了。

各种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出现,言语激烈异常,那位笔名为“余晨”的大才子瞬间被喷成了狗。

其中有人评论道:“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动邪心(划重点),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甚至有人直言道:“你这是要让女人造反呐!”

因为唐朝出现了武则和太平公主这两个乱政的娘们,自宋朝起,很多文人开始提防女子,抵制女子读书。

不过也有人支持开办女子学堂,还列举出大明几个有才华的女子,如着名女文学家黄娥,是大明“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夫人,妥妥的女频女主人设。(以前提到过杨慎,就是那位拉帮结派在紫禁城金水桥前,设卡殴打同僚的大哥)

三大才子分别是杨慎、解缙、徐渭,唐伯虎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也称江南四大才子,跟具有全国头衔的大才子差远了......

朱慈烺笑了笑,仔细考虑了一番,当场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自己的观点,表示赞同女子读书的提议。

女子入学堂,这样的做法全世界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过,直到西方十九世纪的女权主义盛


状态提示:第659章 女子无才便是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