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931章 鸡同鸭讲(2)

听完卢贾一番赘述,百里燕不免要配合他表示一些担忧,同时又不能过于肯定卢贾的说辞,以免引起他的猜疑。

“卫使所言不过是你一家之言,但确也提醒了本侯咸国军制的弊端,且算是有几分道理吧。”

“呵呵,永兴侯如何想自然与本使无关,但战端一开血流成河,非是咸国百姓之福,亦非明智之举,永兴侯还是三思为好。”

“本侯自会三思,敢问卢使,这第三把利剑又在何处啊。”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呐。”

百里燕故作好奇不解之色,他问:

“卢使何意呀。”

“永兴侯如今在咸国呼风唤雨极尽显贵,可晋人却视阁下如眼中钉,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公主西寰与阁下素来不睦,太子其实也对永兴侯心怀不满,只不过碍于咸王与内阁而不敢言。

但若日后太子登基,其必不会容阁下长据高位手握重权,届时新王削权,又有晋人虎视,永兴侯以为,自身处境会很妙吗!”

百里燕闻讯,脸色讯变,厉色质问道:

“世人皆知乔郡主乃我百里燕之妻,轩亭侯、兰渊公主更是本侯岳丈,本侯与太子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卢使岂不知疏不间亲之理吗!”

“非也,永兴侯固然知晓西寰用心险恶,但焉知太子日后不是昏君。”

“哼!”百里燕怒哼道,接着又说:“君主贤与不贤,昏与不昏,自有能吏相辅,良臣佐之。自古臣吏无能君主昏庸者不胜枚举,然臣吏贤良而辅者,泛泛之君亦有开盛世之举,焉能将君王一人之过而以偏概全。”

其实此话更多是政治口号和官腔,从百里燕嘴里说出来,他自己也不信,但在目前多数情况下还是被大多数人相信的真理。

一个国家只要有保有一定数量密度的能臣和优秀官吏,昏君未必能完全改变既有的国家政治格局,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现实中贤臣的既有势力严重阻碍了新贵集团谋取利益,加之君主昏庸,往往出现政变乃至兵变,在严重些上升至全国性的叛乱,既所谓的“清君侧”。

总而言之,当下的历史局限性制约了当下人的认知视野,理论上朝廷有“贤臣能吏”这个外挂补丁,再烂的昏君也能平稳度过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之后由此产生的后遗症,那也是之后事了。

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经济产业单一,优秀先进思想稀少,而能臣老臣顾命大臣阅历丰富,思维更为广阔,加之能臣势力的顽固性来自已经形成的经济实力,只有既有的政治势力能尽快解决国内和国外问题,新贵集团要推翻既有的势力,既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也没有政治资本,夺权十分困难,君主只能主动适应或被迫适应。

因此早期君主制下的政变活动并不频繁,别说是有一群能臣,就是一个人就能兴邦,此种以一人之力改变全貌的案例十分普遍,但还是那个前提,经济单一,农业效率低下,思想的稀有性带来的可选性太少,既有利益势力的固化阻碍了新贵的夺权。

即便有成功的,要么是顾命大臣势力内部的变异,亦或者新的思想和新贵结合,引发了大规模社会性效应,在生产力低下思想稀少的时代,单纯依靠武力而推翻既有传统势力的还真的不多。

此外,新君和托孤大臣间往往有代沟,多数情况下新君都较为年轻,十多岁乃至二十多岁便开始亲政,再不济,三十多岁亲政,而接班的顾命大臣都是五十开外,乃至六十岁。

即便是四十多岁,与十多岁、二十多岁的新君之间,因为理念的不同,阅历的差异,角度的换位不同,以及君主秉性的左右,托孤大臣与新君绝大多数都有代沟。

顾命大臣往往也会倚老卖老,激化与新君间的关系,加之自始自终依附于太子的势力,新君登基必然是权利交接不顺的开始,因此而引发的利益再分配和权利争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百里燕自己也不信“能臣改变君主”论,五千年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多少王朝不是败在新昏君手里,当中央集权达到一个顶峰,必然出现的滑坡现象。

但在当下“能臣改变君主”论的市场还很大,尽管农业生产力因为咸国农业技术的进步而普惠天下,然多数人的认知被束缚在既有的视野格局下,没有这些思想和系统化的政治体系,今人是看不到这个盲区的。

此外西寰这贴烂膏药卢贾评估的没错,西寰置他于死地之心二十年间从未变,与西寰的终极角力迟早要来,无法避免无法改变,仅凭此一点,足可离间绝大多数有理智的权臣,但唯独不能离间他百里燕。

不过有一件事卢贾是不清楚的,西寰欲行不利之事百里燕心知肚明,这一点卢或许想得到,但他想不到百里燕不会以叛乱的手腕解决这一困局。

在卢贾看来,百里燕若要自保,要么篡权,让西寰、太子日后沦为傀儡,要么发动叛乱另立新君。

如果是前者,成功的话,卢贾此时提醒百里燕,日后或许会得到咸国在政治上的配合,让卫国争霸更为主动,并籍此以引入卫国势力,进一步巩固他在咸国的力量。

如果是后者成功的,百里燕仍需要卫国的力挺,以抗衡晋国的报复。如果失败,那就更称了卫国的心,干脆打着诛除晋国扶立新君名义出兵干涉。

但首先一点,当下多数人没看清一点权利到底是什么东西,简单通俗地说是发号施令的


状态提示:第931章 鸡同鸭讲(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