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673章 太子的异变
缓粮草转运消息传送,既是对我军最大助力。

至于公孙岳,其当初被围之际,侯爷说服其投降,而未顽抗到底,可见公孙岳良知未泯,他亦是咸国人,如今大势所趋,他应不会执迷不悟。”

“这…将公孙岳放出,没有咸王首肯,恐怕是办不到。”

“公孙岳对咸王有夺位之功,咸王若是要杀他,也绝不会幽禁留他活到今日。故而说服咸王容易,说服公孙岳难。”

公孙岳是雄论道派的得意门徒,若没有公孙岳,黑巾军也不能如此迅速的起事扩张领土,其兵败之后,与门徒恭首谦一直囚禁至今。

常年的牢狱生活,没有太阳照晒,令其健康每况愈下,百里燕并不担心能否说服公孙岳,而是担心公孙岳会否使诈,将咸军战略意图透露给雄论道。

宗伯泰的建议让百里燕犹豫了两天,直到四月初九,水军大都督陈瞿从北海发来加急消息,长孙水军大举出现在北海,并打出了梁国旗帜,以会盟名义转交了梁国国书,要求进入蒲城关凌渡口进入内河赴咸国会盟。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咸国早于年前诏告天下,不赴长孙会盟,但显然没有几人想到,长孙会腆着脸上门强吃强做。

鉴于形势向预期发展,咸王于四月初十再次发布檄文昭告天下,以彰显咸国拒不参与会盟的态度,鉴于梁国国书的份量,允许长孙在咸国会盟,同时派出诺一言“秘密”赶赴志国安抚志王,以免横生猜忌。

当天早朝散去,咸王召集所有内阁阁员商讨对策。说是商讨对策,实则观察内阁态度。

鼎炀侯一反此前紧跟太子态度,对会盟表态趋于谨慎。

现实处境是显而易见的,长孙国不经咸国同意,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可见长孙与晋国是早有预谋,是卑鄙无耻的下流行径。

鼎炀侯就是收了东原、岁当、江东豪强权贵再多的好处,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底线的,而且他毕竟是咸王的表妹夫。

而且鼎炀城每年有大量奢侈品通过北海出口至西海诸国,长孙国高额的关税和保护费,让其几乎无利可图,其早就厌恶了长孙国嘴脸,但为了生意上的利益,也只能迎合形势。现在不请自来,鼎炀侯最担心的是鼎炀城封地的利益。

在其他人看来,要说最开心的,同时也是最拎不清形势的,恐怕非太子姜蛰莫属,百里燕始终觉得他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其亲晋国的态度,多数来自于西寰的床上功夫的软磨硬泡。

晋王出兵咸国,其好歹是晋王妹夫,心里觉得有种畸形的优越感和崇拜感,还情有可原,毕竟这种崇洋迷外的情节,是自卑者最常见的世界观。

但要说长孙国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欺负到自家人的裤裆里,满世界都在看咸国的笑话,姜蛰也跟着瞎高兴,折腾自己的老子,这显然不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心态出了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太子心机深沉,铤而走险逃避现实。

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太子如此而为只有三种结果。

其一,咸国取得压倒性政治胜利,咸王对太子更加不满,废之,姜蛰便解脱了夹在咸王与西寰之间的痛苦。当然,他的太子也到头了,但好过整天提心吊胆夹着尾巴做人,毕竟他这个太子当得不容易。

第二种结果是太子吃定咸国取得政治胜利,但咸王废立太子未果,太子依然还是太子,但却在政治立场上取信了晋国,让西寰更放心,如此有利于日后登基后处理晋国和国内的局面。

第三种结果更为恶劣,晋国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咸国被打回原形,太子的地位因为西寰更加稳固,但也意味着太子登基后成为傀儡。

但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极高的政治风险,太子有这个城府和思维深度吗。

但如果没有,那他继续装疯卖傻有意思吗。就是再低能儿,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还能继续如此低三下四,不免让人匪夷所思。


状态提示:第673章 太子的异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