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唐神级太子>第355章 改革科举(第六更)

“陛下,儿臣对于教育还有一个想法。一个能改变大唐之未来的想法!”

李承乾的声音十分响亮,让全场所有人都听得明明白白的。那么他对于教育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和大唐未来又是有相关的想法?

在场的二百来人同时也觉得十分神奇,同时又是好奇得很,要知道他们经常在外面听说太子的能力十分之强,是一个不甘于现有状况的存在,是一个改革者。

从之前的种咱表现上来看,李承乾的所做所为,得了民心又让万民崇拜。

“高明的想法一定是十分独特的存在,妾身想听听。”

长孙皇后如此说道。

一边的李孝常直接停下了侍奉这二百来人,也在那里专心的听着,甚至走出了人群。

“朕也想听听高明对于教育有何看法。”

教育是为国之本,为整个国家提供可用之才,让整个国家运转起来。教育做得好,那么国家就可能好。

李承乾要做就要惊天动地的去做,所以当他说出两个字时,众人轰然。

“儿臣要对科举进行大改革!”

科举!二字一出,果然,所有人都为之沸腾,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李承乾的敢做敢为,让所有人都敬佩,但这次却要拿科举下手,可谓是胆子十分之大啊。

当然,他敢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存在。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人们对于李承乾的决定投之以惊诧之目光,但多的是震惊,为什么要对科举改革?改革之后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开始?会不会对一些人有了重大的变化?

等等一切疑问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升腾而起。

而且想要改这科举那无疑是十分之难,如果李世民同意了,还世家会同意吗?

他会不会有逆反的心理?

这些统统都要考虑进去,但是既然李承乾敢这么说了,那么就一定有他的方法在。

这时同样被震惊到的李世民顿了好一会这后说道:“你要怎么改?”

李孝常这时却是说道:“陛下,万万不可!不可改啊!科举是太上皇(李渊)所定下的规矩,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不能改啊。”

其实早在隋朝开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就有了科举,只不过李渊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没有到达完全。

李渊是中国封建制时期功业卓着的有为帝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帝王之一。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余年的盛唐霸业,并因之得到了后人的褒扬;他也因无力阻止亲生骨肉的相互残杀,无奈地被其子李世民“请”下了丹墀,而令后人悲叹与哂笑。

但是李渊又是聪明的,只是不会处理自己孩子与江山之处的事,一失足掉了帝位。

李孝常的话引得李世民不开心,他喝道:“今大唐是朕之大唐,太上皇居于深宫之中,也不问政事,朕觉得,若是高明提出改革合理,为何不可改之?”

李孝常这才发觉说错话了,如果他不说还好,说到了李渊,让李世民想起了一些事情。

而且李渊也不管事了,这天下是李世民的天下,关李渊什么事?

这就是李世民的潜台词,老子说改就改,谁敢说不?就是与我作对!

不过说起这李渊也是聪明得很,虽然帝位没了,但老婆取了不少,这一年时间不断有自己的孩子出世,倒也李世民增加了不少弟弟妹妹的,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李世民的烦恼,因为些人可都是皇族,不可轻视,也安排上,说什么也是自己的弟妹,可又不能去阻止他!

因此,当李孝常说这事的时候,李世民有些生气。

李孝常八面玲珑,他接着道:“是是是!陛下说得是!但这科举改革的话,臣以为,还是不要动的好,毕竟天下之间近几年都为科举在忙碌,若是改了,对于他们而言,并非易事啊!”

所有人就李孝常跳得最欢脱了。

李承乾倒不这么觉得,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人们生活还不好,那么读得起书的,一多半也是世家子弟,影响最多的也只是世家子弟罢了。对于一些农民而言,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李尚书,你都没有听我说怎么改,就直接否定,你这是为何?”

李承乾直接怼道


状态提示:第355章 改革科举(第六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