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起来户部的考虑是没问题的,朱延平能买来粮食不在于朱延平想不想,而是在于南洋那边卖不卖。而且连粮价都能如此低廉,有大包大揽,拍着‘胸’脯大话的嫌疑。
粮食再贵也贵不过一石二两银子,关键是运往京师一路上的运费。百万石米就算从江南太仓运,现在买粮成本会在一百四十万左右,运费大约就要八十万。
随着北方霜降的消息传出去,可能粮价还会高攀,到时候赈济各处的粮食价格会更高。
而朱延平就要一百六十万两,将百万石南洋米运到天津‘交’给朝廷,实在是太便宜了,别利益,连本都要亏。
就算朱延平愿意这么干,南洋那边的人又不是活菩萨,为什么跟着朱延平做赔本的买卖?
无利不起早,所以户部不相信朱延平的买粮能力。
老魏这时候回来了,听了一半,当即道:“以己度人是会出岔子的,毕‘侍’郎也与车骑将军打过‘交’道。应该知道这子做事愣头愣脑,可信用是没得的,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一百六十万买百万石米,还运到天津,这是能省朝廷百万运粮虚耗的大功绩!”
“为了这功绩,就是亏本儿也有人会做。而车骑将军一向忠贞体国,奏折中屡屡提及西北,可见他是担心西北那里出‘乱’子,这是怎样的‘胸’怀?”
见老魏夸朱延平,成基命的脸‘色’直接黑了……
老魏夸夸而谈:“户部的眼睛要往远处看,要知道这粮食是从南洋诸藩买来的,等于国朝凭空多出了百万石米。不能吃的银子换成米,这买卖划算。况且有一就有二,这次能一百六十万买百万石米到天津,下回是不是一百六十万能买百万石一口气海运到辽镇、东江镇?”
“这一回回积攒下来,能减少多少虚耗,能为朝廷节省多少元气!依奴婢的狗眼来看,车骑将军若真能年年买来二三百万石南洋粮食,每年可节省五六百万虚耗。如此为朝廷节流,此功足以封伯!”
真让南洋的粮食这么来,补充北方各处及辽镇,估计江南、两淮、山西,勋戚名下的世代粮商会大面积破产……
天启相信朱延平一年买来三百万石南洋粮食不是问题,可这么封伯未免夸张了些。不过细细算下来,谁能每年为朝廷节流五六百万虚耗,还能‘弄’来三百万石米,封个世袭侯都是应该的!
顾秉谦这个老魏的白须义子急忙应和:“此言极是,厂公高瞻!”
老头起身对天启拱手:“皇上,臣支持车骑将军府策对。不论今年是否减产,为了这批粮食也该试上一试。故,请户部拨购粮款于车骑将军府。”
“阁臣魏广微,附议。”
“阁臣黄立吉,附议。”
崔景荣也起身拱手:“阁臣崔景荣,附议。”
就像魏忠贤的那样,这批粮食必须要试一试,真的对朝廷太重要了。救灾方面且不去,光如此低成本的粮食,真的能救命。
节树方面运粮虚耗,现在的形势省出来的银子还不是要到兵部?
有钱的兵部尚书,才是真正的兵部尚书。
成基命被孤立,也起身附议。
都没想到,朱延平竟然在南洋那边还有深厚的人脉。
朱延平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他既然开口那就有一定把握。
这么大的人脉,他竟然没听过,对朱延平各方面人脉还没‘摸’透,成基命有些恼怒,认为朱延平故意藏着。
可能宫里知道这些人脉,才会手段使尽‘逼’着朱延平投向司礼监。
更多人的也是真真的想不明白,朱延平背后有南洋丰厚人脉,吃饱了撑着去司礼监‘门’下做什么,挨骂么?什么都不干,靠着南洋日进斗金呀!
这位老弟可真是大金主,顾秉谦送孙‘女’的心思更迫切的。与南洋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这买卖赚的钱当真是数都数不尽。
也有一些人明白了,大概朱延平那些来历不明的巨额家财,就是背靠南洋攒下的。
南洋那边,真的是一趟船出去,回来能装半船银子……
至于老魏口中封伯、封侯的事情,都没人谈,毕竟还没见到粮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