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顶 点 x 23 u s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1895
晚上七点钟的京都,是一天中最繁华的时候。
数不清的车辆像雨季的水流一般填满了每一条宽敞的马路,时而缓慢,时而湍急地流淌。马路边,那些白天沉默无语的高大建筑,此时纷纷亮起了如同自己外形一样千奇百怪的灯光,照亮脚下那些同样如水流般挪动的行人。他们或是抬头望天,或是低头玩着手机,或是和身边的人热烈地交谈着一天的经历。
夜晚,每天准时给这座都城带来新的生机。
位于京都中央地段的国尊大厦,95层的空中会议大厅,被布置得极富科技感,两面十米高的巨大玻璃幕垂直而立,和弧形的墙壁一起,将整个会场围成一个扇形。
银白色的舞台被安放在两面幕墙的夹角处,坐在对面弧形一侧坐席上的的观众们,能轻易地通过玻璃幕墙看到京都的繁华夜景,这使得台上的嘉宾们看起来是稳坐在几百米的高空之上。
而每当有记者提问或者有嘉宾讲解时,他的半身像就会被即时投影到房间中央的空间中,这使得整个会场如同一座充满了科幻感的空中楼阁。
今晚这里正在进行的,是“脑控式沉浸设备”的技术发布会。
记者席上,左自明眉头微皱,嘴角下沉,他对这些如梦似幻的景象完全提不起兴趣。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正在回答记者问题的一位嘉宾身上。
那些同行的提问,在他听来相当空泛无聊,有些甚至十分愚蠢。在三年多的记者生涯中,有无数这样的同行,他们找不出事件的关键和痛点,对采访对象一知半解,只会拿着拟好的通稿大纲,提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再写出一篇无功无过的文章。
不过也好,正因为有这些同行,才能衬出自己的专业。想到这儿,他的眉头略微舒展开来,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微笑。
“好,谢谢萧教授的解答。下面请这位记者提问。”主持人看到了左自明高举的右手,向他示意道。
左自明站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上的褶皱,带着招牌式的记者微笑说道:“萧先生你好,我是来自南方时事报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您回答。”
他口中的称呼从“萧教授”变成了“萧先生”。这种微小的细节几乎没有人会在意,但在左自明的心里,却把它当成是一个棉里藏针的讽刺。要制造新闻,必然需要一个突破口,而在这种技术型的发布会上,最容易突破的当然是人。
在参加这场沙龙之前,左自明对台上的每一个人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去掉三个不能得罪的商界大佬,两个知名媒体人,以及两个来自业内top10公司的行业专家之外,最容易下手搞出些新闻爆点的,就是这位萧遥,来自航空航天大学的ar/vr学院的名誉教授。
说到这位萧教授,可以算得上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方面的红人,行业开发标准的领头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非常前卫,跳出了传统思路的制约,对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行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另外,他的很多文章被刊登在国内外各大知名媒体上,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行业内的学习资料。因此,才被国内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先驱的航空航天大学邀请成为客座教授。此后几年,随着脑控技术研究热潮的兴起,这位萧教授似乎更加如鱼得水。
然而左自明相信“光环之下必有阴影”。根据他的多方面查证,这个萧教授竟然是个大学都没毕业的学渣,只拿了张肄业证,而之后在京都做游戏开发的10年里,他都没搞出什么名堂。可是不知怎么的,随着虚拟现实的兴起,他写的东西十分被行业内看好,忽然就火了起来。
左自明最看不起这种浑浑噩噩小半辈子,因为有了点好运气就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但是他又很“喜欢”这样的人,因为这种人很容易被揭穿,是他创作大新闻不可缺少的“完美爆点”。
“根据刚才您和几位嘉宾的介绍,脑控式沉浸设备会是人类科技的一次飞跃性进步,特别是您提到了这项技术在模拟现实和游戏方面的应用,会远远超越现阶段已经趋近成熟的vr和ar技术,给人以‘完全真实’而非‘接近现实’的体验,请问我理解的对吗?”
“是的,你理解的完全正确。”萧教授双手十指交叉,微笑着回答。
“那么请问这种真实性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又在哪呢?”
萧教授本想简单地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但是对方似乎属于那种有意愿深入研究问题的类型,这让他来了兴趣。
“大家都知道,人类对于外界的感知,都来源于大脑进行的最终处理。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信息采集’的步骤,比如看,听,闻,触摸等等。”
“对于一个事物,是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形成最终的认知的。比如--”
他从桌上的瓷碗里拿起一块巧克力,举在面前。
“我们看到它的形态,触摸到它的光滑,闻到它的味道,最后,我们把它放进嘴里,品尝到了苦中带甜的味道。根据这些信息的综合处理,让我们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