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风雨六十载>第40章 集贸风波

一天不死要吃饭,两天不死要穿衣。这是老一辈留下的方言。

城市的钱债还了,可又欠下当地高利贷,和帮过我的人情债。父母的债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可妻子莲花为我呕心沥血,生儿育女,日夜操劳,我所欠她的债,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做梦都要求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堕落,要打起精神,挺直腰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汉。

于是我看上了我村的商机:

我村地处县城二十多里,在四个集市和乡镇之中间,离周边的集市都算是十里之遥,而且道路泥泞,每逢阴雨连绵之日,人们都走不出家门,生活很不方便,给各村的群众带来很大烦恼和痛苦。

在我村东边,是贯穿县城和三个乡镇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连贯县乡级的柏油马路。

村后是一条纵横数百里的女娲河,数千年孕育了河两岸的炎黄子孙。

村周边有许多个大村庄,如果成为集贸市场,可以说俱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反复思考和走访后,决定向大队提议搞集贸市场,造福一方百姓。

我和大队干部共事多年,和支部书记关系密切,决心一试。

在一次大队会议上,我向他们提出了集贸市场成立的有利条件。

大家听后为之一振,议论纷纷,各种观点都有。

有的认为我是在逞能,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农民,几辈子,能人出了不少,也没有见哪个能人在这里成过集,真是异想天开,谎谬之极!

大多数人表示赞同认为:

时代不同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集贸市场,是应天时,顺民意的大好前景,可以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展宏图伟业!是造福后代的百年大计!

经过反复商讨,陈支书确定一试。

有谁出头担此重任呢?大家拿不定主意,看着大家面面相觑的目光,我就来个毛遂自荐,主动请缨。

大家看到我要出面担此重任,也都表示同意,毕竟我也干过十多年大队秘书,人员关系也都比较广,很放心的认可我。

有了目标,就有了信心,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连续三天我写好了集贸市场申请报告书,让支部开会研究讨论,通过讨论确定方案可行,于是大队盖上公章,上交给乡政府。

经过乡政府反复研究调查认为方案极佳,盖上乡镇政府大印,上报县政府。

县政府又进一步调查摸底,经县政府研究讨论,确定同意我村开发集贸市场。

经各级政府反复研究,县政府让县土地管理局备案,为我大队批了40亩土地指标,作集贸市场开发。

各项手续齐全,只欠土地东风。

成立集贸市场是全大队的事情,不可能只用一个村的土地。

于是联想到大队林场。

80年代至90年代,因大集体时的需要,各个大队都留有林场,以作大队支出的后盾。

我大队也有林场60余亩,经大队班子研究确定,作以土地调整,把土地调至公路沿线两边,作集贸市场用地。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集贸市场筹备工作。

地是大队统一规划的,可建房必须各个村庄的村民都有份。但也没法人人都有。

经村支部决定,搞有偿服务。一间门面房,东西宽20米,南北长3米33,售价300元,归个人长期所有,乡土地管理所给办好宅基证、土地使用证书。

目的明确后,开始宣传发动,招开大会小会,一时间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乡政府组织乡土管所、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统一进驻我大队宣传发动,一时间喇叭声震耳欲聋,人声鼎沸。

万事开头难,几千村民没人敢迈第一步,集贸市场陷入僵局之中。

鼠目寸光的人认为:在新地方成立集贸市场,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又没有工厂,离家那么远,就是建个厕所也不方便前去大小便,何况是花钱盖房子呢?

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只好决定,在集市中心,盖上大队办公室和供销社营业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建成一院四间见方的大队部,靠大队部又建了四间两层的供销社营业厅。在乡政府的提议下,乡信用社又在靠供销社营业厅边上,建了五间小洋楼,作信用社营业厅,代理存贷业务。派出所又在集市上设了警务室。

有了机关的进驻,人们开始渐渐的醒悟,第一批工程以300元一间的价格很快卖完。

看到集市初现规模,乡供销社主任李某在女娲河北边买了十亩地,建起复合肥厂房。

一枝不动,百枝不摇,当地群众看看集市有望,个别人动了歪念。我村赵某离开发的集贸市场比较近,随在黑夜把自己准备建房的砖头拉进第二期工程地面。当第二次工程开发时,他以老卖老,装横耍赖,腰里别着牌,谁来给谁来,支部拿他也没办法。最后只好从他头上开刀,抬高了价格,由300变为500。很快每间以500元的价格,第二期地皮也被抢购一空。


状态提示:第40章 集贸风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