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重生之秦朝败家子>第204章 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r

轰隆!\r

天地昏暗,雨水瓢泼,一场少有的大雨阻碍了所有道路,河水涌动,如长江之水滚滚前行,不少百姓家的房屋都被大水冲倒。\r

田间早已是水漫漫,本是祈求有个丰收年,却忽降的大雨,将一切化为了泡影。\r

此时,正有着一只前往渔阳的队伍被困在山洞之中,他们途中遭遇大雨,原以为客死路上,但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做的一处山洞,躲过了这场灾难。\r

这支队伍乃是送往修筑长城的徭役民夫,如今突逢大雨,只怕是不能如约而至。\r

此刻有着两个人站在洞口在外看着昏暗的天地,有着两个人站在洞口,说道:“怎么办?!天降大雨,只怕是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怕是我们都要死。”\r

秦朝律法严苛,若是徭役不能如期送到,将有杀头之罪。\r

那人脸色异常的凛冽,说道:“天要亡我们,那我们就逆天而行,反正都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r

“什么?这可是杀头的大罪?!”\r

“哼!就算我们不反,其结果也是被暴秦残害,与其等死,不如我们高举大旗推翻暴秦。”\r

“好!!”令一个人欣然同意了他的想法,可他又是提出来了顾虑,道:“可那群民夫会跟着我们一起造反吗?他们素来担心怕事,只怕不敢行此之事吧。”\r

“一群胆小的麻雀没有鸿鹄之志,注定永远被人踩在脚下,废物!!”\r

二人扭动看向山洞深处,一个盒子形象邋遢的民夫,便觉得跟他们混在一起都丢范儿,自己可是要做大事的人,瞧瞧他们这群烂泥扶不上墙的人,简直就是垃圾。\r

不过,他们心里面鄙视这群民夫,但心里面是不能表现出来的,他还指望着这群废物民夫呢。\r

于是,为了能够让这群民夫追随自己,他们二人便是开始了谋划造反之路。\r

而此二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陈胜和吴广。\r

古人最畏惧鬼神之说,不论是当权者,还是市井百姓,无不对鬼神心生敬畏,于是,他们二人便是想到了好办法,那就是以鬼神让所有人知道他们是天命之人,大秦将亡。\r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陈胜买来丹书,写上“陈胜王”,后置人所罾鱼腹中,鱼被人买来烹饪,便是发现了丹书上的文字。\r

随后,陈胜又命令吴广晚上燃篝火,学狐狸叫:“大秦灭,陈胜王。”\r

很快,借助鱼腹藏书,夜火狐鸣的事情很快传遍开来,而陈胜吴广二人则是装作不知情。\r

在鬼神之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陈胜就是天命之选。\r

这还不够,陈胜吴广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那就是激发百姓的愤怒。\r

等待良久,终于是等来了机会,这天押送民夫的秦军将领喝醉了酒后,吴广多次说要逃跑,结果引来秦将的愤怒,他多次言语侮辱吴广。\r

而吴广则是隐忍不发,可秦将的言辞恶毒,不及吴广愤怒,其他人则是看不下去了。\r

他们找将领理论,那人不听,便是拔剑欲杀之,吴广见此,亲自为他们挡剑。\r

这一幕,让他们十分的感动,而吴广则趁机将他们给杀了,而陈胜则趁势站了出来,爬上巨石之上,看着下面九百名民夫,高声说道:“兄弟们,路遇天降大雨,我等皆是不能如期抵达渔阳,纵然是到了渔阳也是死路一条。”\r

“反正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苟延残喘的活着呢?暴秦无道,百姓生活民不聊生,而嬴政却只为一己私利,征发七十万民夫修造长城,此等昏君,我们为何要还要听他的号令?”\r

陈胜慷慨激昂的陈词,如同黄河浪涛,滚滚不绝,河水侵入人们的心房,引起了了一阵动荡。\r

本来他们已经很生气了,又听到陈胜这番话后,心中的怒意被激发起来,顿时所有人皆是兴奋起来。\r

这段时间,始皇帝为了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得民夫七十万人,而当地官府为了完成征讨徭役的目标,便是到处抓男丁,使得各地百姓怨声载道。\r

陈胜作为押送民夫的屯长,途径大泽乡,路遇大雨,耽误了期限,送往之后,也是死罪一条,与其等死,不如自己造反称王。\r

而他的经历与刘邦的境遇差不多,都是被迫无奈,只不过陈胜选择造反,刘邦选择隐姓埋名。\r

“嬴政残暴不仁,视万民生命如草芥,于桑海城内,更是屠戮小圣贤庄,将无数儒生坑杀于巨坑当中,敢问此等行径可是一位良善之君能够做出来的?”\r

“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造皇宫,不惜一切人力修造长城,书生、百姓们皆不能幸免于难,既然嬴政不要我们百姓活,那么我们就要反抗。”\r

陈胜的讲话很难鼓舞人心,正如他所说的那般,自始皇帝登基以来,无论焚书坑儒也好,大兴土木也罢,又或是修造长城这些,当真正的深入其中,了解到真正的历史,才会发现并非如此。\r

就比如说修造长城,始皇帝纵然是倾尽一国之力也要将长城修建完成,尽管劳民伤财,尽管百姓们怨声载道,可在我们现代看来,长城的作用远不是那些局中人能够看明白的。\r

当然陈胜没有这样的能力,更没有始皇帝的高瞻远瞩。\r

“天下人心浩浩荡荡,华夏纵横八方,然则,这大秦的国土上却没有我等的立身之地,既是这般,我


状态提示:第204章 大泽乡起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