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镰的形状酷似弯弯的镰刀才有了这个比逼真的名字,火镰是点火工具的总称由火镰、火石、火绳三部分组成。
火镰由铁器制作,火石则是产自河滩上的石头;能做火石的石头要经过河水的长期的冲刷以及石头与石头之间相互的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坚硬并能在高速撞击时产生火花的凝缩石头;才是最好的火石。
也有从矿石中择捡出来的火石,这种火石纯度高;配合火镰打火效果最佳。
火绳也叫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将艾蒿晒干后得之;也有用棉絮参杂艾蒿制作成的火绳,这种火绳经济、方便、耐用,是储存火种的最好选择。
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身具有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的功效;用来点燃、储存火种是古代人的一大发现。
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人类的取火工具做一个专题恐怕可分为:钻木取火、火石取火、火柴、打火机四个阶段。
钻木取火和火石取火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初期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由被动的保存火种渐进到能主动取火;这中间的变化应是从制造工具时的偶然发现而发生的。
由此推论,火石取火的产生应该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人们在用较坚硬的石块制造简单石制工具时发现石头在互相撞击时会产生火花,从此产生了火石取火。
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火石取火,它们的产生时代都无证可考只能做简单推算。
只有火镰的应用时间可以考证,那应该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铁器的出现。
华夏的冶铁术晚于西亚和欧洲,但有据可考的也是在3000年前就有了铁器。
有了铁器才有火镰,火镰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对火的需要。
薛瑾儿捡到一只火镰后四处摸索一番又找见一个小袋子,小袋里面装着火石和火绳。
薛瑾儿神情亢奋地用火镰反复与火石摩擦使之发热,然后拿火镰用力向下猛击火石;两者相撞后产生的火花顿时点燃垫在火石下面的火绳。
火绳在薛瑾儿手中燃烧起来后很快形成萤火虫那样的暗光,薛瑾儿将火绳辉放出来的暗光拎在手中四处寻找蜡烛和灯盏。
谢天谢地谢祖宗,她竟然在一口棺材上找到十几只蜡烛;从现场情况判断这里时常有人出没,而火镰和蜡烛是来人用来照明的。
薛瑾儿来不及考虑那么多,只是把火绳燃烧着的暗火吹成明火使其点燃蜡烛。
蜡烛点燃后墓室里顿时明亮起来,薛瑾儿把蜡烛举在手中四处观看;这才发现这是一座墓葬洞里面堆放着几十口棺材。
棺材有新有旧,旧棺材有些已经朽烂;新棺材颜色也为脱落。
“新棺材!旧棺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景?莫非其中有什么猫腻……”薛瑾儿心中念叨着:“一定有猫腻,有人利用古老的墓室把新棺材置放其中;新棺材跟旧棺材放一起有啥目的……”薛瑾儿还不能做出解释。
但薛瑾儿突然有一种解开谜团的念头,信心满满地自言自语:“自己可能已经进入疑团的中枢地带,向前一步便能拨开迷雾看见晴天;打开新棺材,探查个究竟……”
薛瑾儿心中想着,便就走到一口白茬子棺材跟前把手中的蜡烛放在另一口棺材上照明;伸出双手去揭这一口棺材的盖子。
然而薛瑾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材盖儿竟然纹丝不动。
薛瑾儿十分沮丧,把墩在那一口棺材上的蜡烛重新擎在手中围着不能打开盖子的棺材观看;才发现棺盖用大铁钉子钉死了。
薛瑾儿“哦”了一声哀叹道:“原来这样!你越钉死本小姐越要揭开来!”
薛瑾儿心中想着便想寻找一个能当撬杠用的物事来撬棺材,寻找半天没有结果;突然想起自己的横笛尖刀,伸手在腰间去摸竟然安在。
薛瑾儿便将横笛尖刀摘下来用刀尖去撬,一下、两下狠狠地别;棺材盖子在“嘎嚓——嘎嚓——”的响声慢慢裂开来。
薛瑾儿终于将棺材盖子撬开来,顺手一掀亮出半面子棺材底;拿来蜡烛一看,只见里面趴着一个人是男的。
男人是趴在棺材里面而不是躺着,后脑勺被活脱脱切开来;干涸了血迹沾满一脑子依稀可见……
薛瑾儿吓得差点叫出声来,人死了还把后脑勺切开来;这样的情景她还从来没有见过。
薛瑾儿慌忙把棺材盖子盖上;却听不远处响起异样的声音,薛瑾儿吓得撒脚奔跑;可是异样的声音越来越响。
薛瑾儿镇定下来,寻思自己有功夫;即便诈尸也能对付怕的什么……
心中想过,一手举着蜡烛;一手拎着横笛尖刀向声音响起的方向走去。
响声来自一口停放在墓室深处的新棺材里,薛瑾儿近到跟前时蹦跳的心便就提溜在手中:难道诈尸的事情真的发生?要不棺材里面咋会有响动声……
薛瑾儿寻思一阵突然镇定下来,自己给自己仗着胆子说:“害怕他娘的脚,是人是鬼本小姐倒要亲眼看看!”
薛瑾儿心中想过,仗起100个胆子走到响声不断的那口棺材跟前;抓住棺材盖子一揭,一个人便亮了出来。
那人被捆着手脚扔在棺材里面,大张着嘴巴却不能说话;只是脚手不停地挣扎着将棺材壁撞得咚咚咚作响。
薛瑾儿的头发顿时端奓起来,她惊恐不安地向后倒退几步;这才想起这口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