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兵临天下>781.第781章 江东风云(二十五)

曹操的船队是在刘璟船队离去后的次日中午出发,返回濡须口,比汉军船队晚走了六个时辰,此时正好是隆冬时节,风向西北,逆水而行,如果没有特殊的动力,船队是无法西行。

汉军的动力是叶轮,由士兵在船队踩踏木轮而获得前行动力,曹军船只没有安装叶轮,用的却是长桨,战船两侧开了桨孔,伸出数十根巨大的船桨,士兵们在舱内划动船桨,使战船能逆风逆水而行,所以这种战船又叫做百桨船。

不过相对于汉军的叶轮踏船,这种百桨船的速度并不快,效率低,且耗人耗时,汉军同样的千石叶轮船,只须二十人操纵,而曹军的一艘千石木浆船,则需要四十人划桨,所以曹操船队名义上只带了六千人,可实际上却有一万军队。

船队行驶了整整一天,还不到百余里,依然在丹阳郡境内航行,中午时分,曹操身披厚厚的大氅,站在船窗前凝视灰茫茫的江面,长江两岸此时正下着大雪,江面上的大雪更是被强劲的西风裹夹着呼啸向船队袭来。

这种大雪在南方比较少见,但曹操在北方早已司空见惯,此时他却在思索着江东的局势,他之所以和孙权结盟,主要原因固然是为了打破刘璟和孙权的联合,反过来对荆州形成威胁,但此时江东力量衰弱,已无力和荆州抗衡,孙权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已经很小,曹操便有了新的想法。

他便想借此机会吞并江东,但他也知道刘璟不会允许他吞并江东,一旦曹军南下江东,必然会爆发争夺江东的大战,而在南方作战,曹军不是汉军的对手,更重要是,反而会成全刘璟吞下江东,白给汉军做了嫁衣。

所以曹操再三思量,他不会直接出兵江东,但他可以扶持亲曹势力,这个亲曹势力不是孙权,而是会稽郡的孙贲,必须让孙贲来统一江东,但曹操得到消息,由于吴郡孙绍势力得到汉军支持,会稽军连钱塘江都无法逾越。

这样一来,尽快消灭吴郡势力就成了曹操考虑的重点,而对付吴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南北夹击,孙权从北面出兵,孙贲从南面出兵,吴郡根本抵挡不住两支军队的南北进攻,所以控制孙权就成了曹操这次建业之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至于收大乔小乔入后宫,那也是曹操多年来的一个梦想,眼看要成功,却被刘璟横插一脚,劫走了大乔小乔,这令曹操极为郁闷,他又不能用这件事向孙权发难,人已经跑了,再逼孙权也没有用。

曹操只能叹息,自己终究和大乔小乔无缘,同时他也深恨刘璟,与自己为敌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和自己争女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操正在船舱里生闷气,这时,有士兵疾奔而至,在舱外禀报道:“启禀丞相,哨船在前方三十里发现了汉军战船,他们对哨船发动攻击,五艘哨船被击沉,只逃回一艘。”

这个消息令曹操大吃一惊,他快步走出船舱,只见船舱外站着两名探子,浑身是水,冻得瑟瑟发抖,曹操连忙问道:“可是刘璟的战船?”

“回禀丞相,不是刘璟战船,为首战船的大旗上是‘甘’字,应该是甘宁的战船,足有数百艘之多。”

曹操心中思绪急转,刘璟这是什么意思,是要拦截自己吗?这时,曹操忽然有一种不妙的预感,甘宁居然敢离开芜湖,倾巢出动,他就不怕自己的水军端了他的老巢吗?

甘宁既然敢倾巢而出,必然是有所凭恃,难道是..。曹操忽然惊得一身冷汗,这里距离芜湖至少有百里,倘若芜湖出事,甘宁就算回去救援也来不及,甘宁敢这样做,只有一种可能,曹操开始担心自己的水军,是不是已经出事了。

“丞相,发现敌军船队!”桅杆上的眺望兵大声喊道。

曹操快步走到船舷边,向西望去,只见西方灰蒙蒙的江面上出现了无数的黑点,距离他们约十余里,这顿时令曹操紧张起来,他虽然有两百艘战船,一万军队,但绝大部分士兵都是用来划船,他们根本就没有战斗力,敌军又是顺流,占据了优势,一旦交战,他们必然会全军覆没。

曹操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他毕竟经验丰富,知道平衡轻重,知道怎么摆脱危局,他当即下令道:“传我的命令,船队火速靠拢北岸!”

这种情况下,弃船上岸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明智的做法,随着信号兵挥动旗语信号,曹操船队开始迅速转向,向北岸靠拢而去。

从西面驶来的战船队正是甘宁率领的三百艘战船,他们顺江而下,速度很快,此时甘宁也看到了曹军船队,他当即下令道:“全力追击!”

汉军船队加快了速度,全力向逃跑的曹操船队追去,甘宁更是心急如焚,他一心想抓住曹操,立下不世之功,他不断下令,“加速,再加速!”

甘宁乘坐的战船在江面上仿佛要飞起来一般,距离曹军战船越来越近,但想抓曹操没有那么容易,十几艘曹军战船在江面上一字排开,阻断了甘宁战船的去路,它们迅速包围甘宁的坐船,数十块巨石从四面八方向甘宁坐船呼啸砸来,又有十几艘曹军战船开至,截断了后面几艘汉军战船,双方在江面上展开了激烈的水战。

尽管曹军战船远远不是敌军的对手,但它们却成功阻挡了汉军战船的追击,给曹操及部属逃上岸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江面的水战渐渐接近尾声,近三十艘曹军战船被击沉了十艘,另外十几艘则燃起了大火,但曹操的战船


状态提示:781.第781章 江东风云(二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