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8年9月1日,马六甲王国苏丹曼苏尔给琉球国王的一封信里写到:“要掌握蓝色的海洋,人们就必须要下海经商,即使他们的国土是那么贫瘠……通过海洋,陆地连为一体,万物都在爱的滋润下。先辈们含辛茹苦,生活从却未像今天这般富足。”
从15世纪初开始,马六甲逐渐成为了东南亚贸易的核心,连接着东南亚和中东两个贸易圈,甚至与北非和欧洲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关系,堪称大航海时代黎明前的世界贸易枢纽。
在后世的各类研究世界经济史的文献里,东南亚基本上算是亚洲海洋贸易的核心地位,整个亚洲国际贸易在东南亚进行汇集,其历史活力并不比波斯或阿拉伯商人统治的中东贸易圈弱。
但后世对东南亚贸易的主流研究切入点,依然还是以西方殖民者进入后的单向研究视角为主,带着浓烈的“欧洲中心论”烙印,而忽略了东南亚贸易圈远在欧洲人到来前就具备成熟而稳健的传统秩序。
一位研究学者为此曾写到:“该地区是一个结合一体的、在与外来文化发生联系之前就已存在的由当地诸多国家实体组成的贸易统一体。”
这种秩序,是一种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都认识一体、极为活跃而和平互惠的状态,在西方还处于黑暗中世纪之时该体系就早已骨骼发育强壮,甚至把亚洲大陆最大的中央帝国都囊括在内,成为其中一份子。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波斯、阿拉伯与马来水手就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早期历史骨干,最勤奋的中转搬运工,他们活跃的身影延伸出去,以东南亚为始发区,在周边辐射建立起诸多海洋贸易的繁荣据点,大陆中央帝国沿海的若干商业城市就是典型。
……
经过24天的航行,华美国远征舰队在10月13日那天到达葡萄牙殖民地马六甲港,比预计行程晚了两天。主要原因还在于第一次进入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即便有葡萄牙领航员在,远征舰队总指挥张春锐准将依然采取了非常谨慎的航行策略,一方面是确保万无一失,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时间安排人手测量收集沿途的水文与气象信息。
洋溢着多国风情的马六甲港,让一众后世的穿越众们大开眼界。这里不光有着伊斯兰马来文化,也有着葡萄牙殖民者带来的欧洲景致,更抹不掉那几分来自东方古国的痕迹。
历史给予了这样一段评价:“长达约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后,西欧人开始大量消费肉食,随之形成对东方香料的疯狂需求。马六甲出现在欧洲人眼里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浓郁的胡椒味,大概就是这个港口最主要的气息。虽然历史发展到现在,这里的胡椒生意远不如马六甲海峡对岸的苏门答腊岛的亚齐港,也比不了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城,但眼前那堆积如山的装盛着胡椒的布袋,依然让舰队上下惊讶不已,更让当地的葡萄牙殖民地官员得意洋洋。
和荷兰人把半数以上的香料销往印度或欧洲不同,葡萄牙人在16到17世纪的远东香料贸易,基本都集中供应给大明帝国。公开的记录显示,早在16世纪下半叶,大明帝国仅仅对胡椒的年需求量就超过400万磅(约2000吨),占东南亚胡椒产量的一半多。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欧洲,所有的香料消费量加起来也才100多万磅。大明帝国如史前巨兽般的庞大香料消费能力,完全就不是欧洲能比拟的。
不过此时的马六甲,已经完全不能和它当初的繁荣相比。从进入17世纪那一年开始,马六甲就不断遭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封锁和排挤,好几次都让马六甲的葡萄牙人感觉无法再坚持。这种局面一直到某个蝴蝶翅膀从大西洋方向飘来,才算勉强缓解,得到华美军械支持的葡萄牙远东殖民地的抗打击能力倍增。
也许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调整了他们的战略方向,此时的马六甲海峡居然奇怪地安静了好几年,马六甲也在奄奄一息之后再次缓过了劲。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今年与澳门的贸易往来基本中断了,也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大规模海上拦截,导致马六甲到帝汶的航线也被迫关闭了。
休整持续了一周多,总算让出航大半个月的远征舰队得到了充分休息。华美远征舰队的到来,让当地的葡萄牙殖民地政府又惊又喜,看过国内公文后,相关配合工作的也确实到位。一群群马来妇女扛着新鲜的蔬果络绎不绝地送到港口,让早就断了好多天新鲜蔬果供应的远征旅海陆官兵们如狼似虎。在葡萄牙士兵的长戟和火枪的威逼下,数十名土著采珠人被驱赶下海,为华美海军战舰清理船底的海生附着物,至于舰队为此支付的上千美元银币,则全被葡萄牙人私下瓜分了。
深受任长乐和杨雯雯影响的杨小华,几乎一下船就展开了前期生意。和马六甲殖民地官员一番简单的热络后,就租下了一处货栈。和杨小华一起组队参与“还乡访问团”的其他几个胆儿肥暴发户,更是趁机销售出部分携带而来的华美商品,小小地赚了一笔。香水、玻璃器皿、不锈钢制品、铁制农具、火柴直接在这里获得了比欧洲市场高出200的利润。难怪葡萄牙人在获得远东华美商品大部分垄断代理权后,会死心塌地地跟着华美国当小弟。
一番从国内开始就扯皮不断的“协商”后,一个华美联合商馆在马六甲正式建立,不过先期只是一个临时贸易办事处。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