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杨这份最后通牒一样的通知十分失礼,让人感到厌恶。
但是杨、丁、贺、郭、左、乔、常、曹、侯、渠、亢、范、孔共十三家山陕汉军世候,没有一家一人敢于明确对前来通告的王启年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遵从齐国的命令。
原因倒是很简单:齐国势力太大了!
真要说起来,十三家汉军世候全加起来,也是两省之地,手下一百二十万户近六百万口,其中壮丁和半丁就有两百万以上。
仅从这几个数字来看,山陕世候的实力似乎不在齐国之下。
然而实际表现上来看,这差的可就太远了。
毕竟当初大周还在江北的时候,山陕的西军子弟就是朝廷最强的军队,既然山陕的世候们处于自己的利益,帮助女真人牛皮哄哄的吹嘘什么满万不可敌,那么大家也就不得不信了。
但是自从7、8年前齐军突然崛起开始,世候们发现,鞑子强于汉人的牛皮被人戳破了。
从来都是压着蒙兀人打的女真鞑子在齐省连战连败不说,最后甚至被人打到辽东老家,最近几年更是被压的连门都出不了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不太好的趋势,十三世候家中一些对鞑子威势没啥印象的年轻人,赞叹与齐军取得的辉煌胜利,逐渐形成一个观点:
齐军也是汉人,大家都一样,既然他们能打败鞑子,那么自己这些曾经的汉人最强军队西军的后代为什么不行?
家族的很多老人为此操碎了心,生怕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跟蒙兀人爆发什么冲突让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然而随着齐军胜利的消息一次次传来,年轻人渐渐变得更加冲动,以左家、贺家几个小字辈为首的年轻人整天穿甲佩剑,带着一帮佃户家的孩子在大街上闲逛,甚至好几次与来贸易和接受贡赋的蒙兀人爆发斗殴事件。
老人们为平复这些斗殴引发的后果,不得不给蒙兀人更多财帛,然而年轻人乐此不疲,让各家都十分头疼。
今年齐军突然出关扫北,更是让那些躁动的小年轻兴奋不已。
左家的左鹤林就曾经直接跑到家长面前,大言不惭的要求主动与齐国联系,驱逐蒙兀人,结果气的左家家长狠狠给了左鹤林一顿鞭子。
可是,打自家小子,跟打外人是不同的。
靠皮鞭无法让人心服口服。
而且,无论心里怎么怕鞑子,无论怎么压制家族里要求驱逐鞑虏的声音,齐国派王启年来的时候,世候们终于不能继续缩头了。
王启年带来的消息非常明确:
或者站在齐国一边,或者站在鞑子一边,没有中间地带。
对于齐国的通告,老人们唉声叹气,年轻人欢呼雀跃。
左鹤林立刻要求自己带队去齐国,各家也都有一些小子要求去泉城看看。
然而老人们担忧这些年轻人被人大话一骗,就把自己家的基业双手奉献给别人,因此坚决不允许他们代表家族前往齐国。
最终各家都选了一些“老成持重”的人,组成一个代表团准备前往齐国。
世候们的目的非常简单:
一定要试探出齐国的底线,他们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齐王殿下承认山陕世候们的独立地位。
世候们给代表团透露的心理底线是:每家每年给齐国10万贯,共130万贯的税赋。
齐王家的婚丧嫁娶,各类节日等日子,世候们另外准备厚礼上贡。
这基本上也是大周南迁这二十多年,世候们给蒙兀人开的价格,蒙兀人对此十分满意,双方也就大体保持着和平。
世候们希望拿出这么一份厚礼,就能收买齐王。
……
“大哥,额爷不听额的!”
大同府某处左家的别院里,一个劲装打扮,腰间别着弯刀的年轻人正焦急的对着坐在上首处的另一个年轻人叫道:
“额爷让九叔带队去泉城,不让额去!这咋办?”
“额也是,额家里不让额去泉城!”
“额也是!额大让额大哥去了!”
“饿也是……”
屋里的一种青年都在嚷嚷,明显对自家长辈十分不满。
那个被人称呼为大哥的年轻人端起茶碗,轻轻抿了一口,砸吧砸吧嘴,之后才放下茶碗说道:
“不让嫩们去,嫩们就不去啦?”
“可是……”
“没有可是。”
说话的人名为左鹤林,十三世候中左家鹤字辈老大,因为功夫高超,年纪轻轻就创下过很多名声,因此被世候家族年轻一辈视为领头人。
“嫩们不去随便,额要去泉城,谁都拦不住额。”
“嫩爷让嫩去?”
“哼,额手下六百好汉,就是此时用的。”
左鹤林略带些得意的说道:
“额告诉嫩们,嫩们不去拉倒,折可大、折可求他们说好要跟额一起去泉城。”
他说的这两个人出身折家,这个家族类似汉军世候,也是世居秦省,跟十三家汉军世候也是世代联姻,但他们本身不是汉人,而是独立于大夏之外的党项人。
也是因为如此,折家不算是汉军世候,王启年来传达齐王的命令时,也没有通知折家——党项人也是鞑子,对徐世杨来说,他们爱降不降。
可是听左鹤林的说法,折家年轻一辈似乎也有人想要换条路走了。
“额爷额大不让额去,无所谓,额带着六百好汉,加上折可大、折可求他们,凑上一千人,谁敢拦着额就揍谁。”
“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