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拥有再高的声望手握沙皇的圣旨又能如何!

“好吧,贵方的态度让我很是欣喜,贵方的条件我方答应了,等到我方击败苏沃洛夫之后再向贵方讨要比尔哥罗德”

“这样自然最好!”

说完。赛利姆和布兰科夫两人相视一笑。

在赛利姆的心中,这一仗是他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此战也是他奠定自己在国内地位的最重要一战。叔父哈米德一世将国内最精锐的大军交给他指挥正是看重他,并且期望借用这个机会来锻炼他。这一点赛利姆看的相当通透。所以此战他誓要让众人侧目让天下牢记他赛利姆之名!

两人谈妥之后,赛利姆一刻都没有多留,他立即带着随从赶回了位于瓦拉几亚公国的雅西城并召开了奥斯曼帝国全军会议。

奥斯曼帝国此次动用了二十万大军看起来兵力庞大,但是其中有近一半是奥斯曼人向自己的各附属国征召而来的军队。这二十万人的成分可谓是相当的复杂。

其中瓦拉几亚公国贡献出了两万的军队。值得称道的是瓦拉几亚贡献的这两万军队种有一万军队都是骑兵,因为瓦拉几亚拥有一块非常辽阔肥美的草场,所以培养得出这么多骑兵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瓦拉几亚的两万人之外,奥斯曼帝国所属的摩尔多瓦地区的大小领主们贡献出了一万军队。黑海地区生活的鞑靼人部落贡献出了两万人的军队,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库尔德人提供了两万的军队,征召自埃及、黎巴嫩等中东地区的附属**队两万人。奥斯曼帝国直属常备军十一万人。

二十万大军中。有六万多是骑兵,炮兵较少大概只有不到一万人,火炮一百三十余门,其余的十三万人尽是步兵。

其中堪称精锐的大概是瓦拉几亚的那一万骑兵,埃及提供的五千马穆鲁克、帝国常备军中的四万人。

奥斯曼帝国的常备军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被称为西帕希、一个被称为耶尼塞里。

所谓西帕希乃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封建地主骑兵。奥斯曼人将所辖的国土画分为众多的采邑,并将这些采邑分封给予王公大臣与有功兵士。又可根据采邑收入的多寡。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这些拥有采邑的人,都必须向苏丹提供全副武装的骑兵,以为获得采邑的代价。随着奥斯曼人势力的扩张,这种制度也被推广到其新征服的领地上,而西帕希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逐渐构成奥斯曼人的军事主力。

而耶尼塞里则是奥斯曼帝国在15~17世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征兵制度。每五年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强行征召未成年男子,将他们分到奥斯曼军事封建主家庭生活数年,学习土耳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从文化上进行同化,继而送入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的专门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灌输,以培植对苏丹的效忠精神,尔后补入军中。但是耶尼塞里是不许结婚的,这是为了保持一种强烈的军团精神,营房以外无家庭。只有退役的新军才可结婚。

不过西帕希和耶尼塞里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耶尼塞里的组成,清一色是基督教青少年。当然这些青少年在进入耶尼塞里后,将接受严格地伊斯兰教教育乃至成为坚定的穆斯林。第二,耶尼塞里是由帝国支付薪水的军队,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他们的薪资不但依赖年资,也必须依照他们各自的战功,这点与依赖地产的封建骑兵西帕希迥然不同。第三,他们是当代个由全面配备滑膛枪的士兵单独编队之军队,虽然编制中,耶尼塞里仍保有弓箭部队与冷兵器的部队。

虽然曾经耶尼塞里十分的辉煌,但是无可避免的,现在他们正在走下坡路。进入17世纪后,禁卫军开始蜕化,禁戒废弛,训练松懈。甚至有些士兵开始私下经营商业手工业,本来他们是不许结婚的,但到了苏里曼大帝时期,有所放宽。到了塞利姆二世时代。几乎成为定制,职位传子,纪律败坏。到了穆拉德三世时代,为了庆祝王子的割礼。人人皆可参军,兵源出现世袭化。完全丧失战斗力。

而现在赛利姆麾下就有着足足八万这样的军队,只不过在这八万人中还是有一部分是让王子值得信赖的,比如八万人中的三万西帕希传统封建骑兵以及一万来自于保加利亚的耶尼塞里。

现任的哈里哈米德一世在登基之初便渴望对耶尼塞里进行改革。但是奈何耶尼塞里已经渗透进了奥斯曼帝国的心脏,想要割掉这块毒瘤并不简单,甚至还很困难。不仅仅只有哈米德一世,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上近百年来所有的有识君主都看出了耶尼塞里制度的落后。他们希望能够对军队进行改革,但是不幸的是因为这些耶尼塞里已经完全违背了他们最初成立的宗旨。帝国前后多达五位君主对耶尼塞里进行改革,但是他们的结果都是被耶尼塞里抢先动兵变推翻了政权。

在目前的奥斯曼。因为两次俄土战争的失败。奥斯曼政府痛定思痛决心进行西化运动,而耶尼塞里也成为了最为死硬的反对势力。他们坚决抵制所有危及自身特权的一切改革,他们动了一次次的军事政变阻止改革。终于在马赫穆德二世统治时期,忍无可忍的苏丹以血腥的手段在1826年终结了这支缔造和腐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

不过现在耶尼塞里依然是奥斯曼最为强大的军事机构,哈米德一世


状态提示:第 85 部分阅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