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邓安国蓦地想起舍命替杨志新挡子弹而壮烈殉国的马伟正,当下黯然神伤,心如刀绞。
马伟正奋不顾身地替杨志新挡住敌人的子弹,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向世人诠释了同生共死,相儒以沬的战友情谊,这种战友情谊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纯真,最完美的感情,是以性命相托的,是血浓于水的,是惺惺相惜的,是天长地久的,更是无与伦比的人间第一情。
邓安国神情怆然无比,声音凄切地向杨志新道:〃老杨,骏马已经为国捐躯,他的父母可好?〃
邓安国这样一问,杨志新的脸庞立时现出委顿之态,当下发出一声悠长而悲恸的叹息,脑袋低垂下去,半晌缄默不语,只是不住地哀叹,显然悲痛之极。毕竟马伟正是为救他而牺牲的,那种唇齿相依,生死相托的兄弟情谊怎能不让他这条钢铁汉子感怀至深?又岂不能不令他伤心欲绝?
这一刻里,他肝肠寸断,无比惭怍,无比愧痛,真怨恨自己当时为何要一时得意忘形?为何如此麻痹大意?如果不是自己掉以轻心,把身体暴露在敌方狙击手的枪口下,马伟正就不会因为救自己而惨遭不测,一个血气方刚,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也不会英年早逝,一个家庭也不会去背负丧失亲人的无限悲苦与怆痛。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是多么令人痛彻心腹。
邓安国深深地理解杨志新的心情,知道他定然会对马伟正的壮烈牺牲而深感自责和愧疚。在当时那种危急关头,若不是马伟正眼明手快,挺身而上,凭借血肉身躯为他挡
住敌人的子弹,牺牲的人必然是他,可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话,侦察大队一连该怎么办?邓安国能挑得起这副担子吗?
马伟正为了国家和军队披肝沥胆,成仁取义的英雄壮举,可说是天人共鉴。
杨志新缓缓地抬起头来,两眼泪水涟涟,喉咙一阵搐动,用略带悲咽的声音说道:〃马伟正的父亲来部队了,什么要求都没有提过,只是向部队要走了他儿子的部分遗物和大半骨灰,坚持要把儿子带回家乡去安葬。〃
他用袖子抹了一把泪水,接着悲戚地道:〃你知道吗?马伟正的父亲只有他这么个独生儿子,现在没了,家庭负担之重,可想而知,王大队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就动员部队所有领导干部慷慨解囊,东拼西凑了三千多块钱作为额外的补偿费,可他父亲却极度倔强,死活都不肯收,王大队长和我都快把嘴皮子磨破了,就差点儿没给他父亲磕头下跪了,可他父亲一再向我们表明态度,说他当初不惜忍痛卖掉家里的耕牛,花钱找关系弄了一张假高中文凭,才为马伟正争取来了一个当兵的名额。〃
杨志新的眼眶不住地溢出热泪,他伸手抹了抹泪,接着道:〃他坦诚地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送马伟正当兵,并不是纯粹只图奔前程,根本原因是他希望马伟正能像他当年一样铁血尚武,保家卫国,他说马伟正为国家和人民大众流血牺牲是无上光荣的,他身为烈士的父亲,无怨无悔。〃
杨志新滔滔不绝地讲完后,又低下头去,黯然垂泪。
邓安国既感怀马伟正父亲的襟怀坦白,开诚布公,又很茫然,暗忖:当今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而贫穷落后的山村,农家孩子若想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闯出一片新天地,除了上学就是当兵,脚下别无其它出路,而学业无成的话,当兵就成为农村孩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唯一跳板,因此才会引得无数农村青年对当兵这条门路趋之若鹜,只是很可惜,每年全国各地征兵的名额寥寥无几,而很多贫苦人家又迫切盼望着把孩子送到部队去扛枪吃军粮,面对这种僧多粥少的恶劣景况,他们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给孩子换取一个穿军装的机会,使孩子迈出奔前程的第一步。然而马伟正的父亲送孩子当兵的动机却与常人大相径庭,谋求出路反倒退居其次,希望马伟正能像他当年一样铁血尚武,保家卫国才是最重要的目的。难道马伟正父亲是个老战士,并且曾经为国流血征战? 邓安国正自凝神沉思之际,忽地听得杨志新凝重地道:〃后来,我们才打听到,马伟正的父亲也曾是个战士,参加过六十年代中印边界的自卫战争,并且立有战功。〃
邓安国精神陡振,当下对素昧平生的马伟正父亲心生敬意,感慨地道:〃父子两代军人为国沥血涂志,蹈死不顾,称得上是长城之砖,忠诚之心可昭日月。〃
邓安国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忖道:战争来了又去,士兵则永远忠诚。只可惜,当今世风日下,贪婪势利,蝇营狗苟,趋炎赴势,投机钻营的恶劣行径已是蔚然成风,像马伟正这样赤心报国,深明大义的战士和家庭又有多少呢?
第177章 十五章 突遇战友(14)
邓安国不禁大为忧虑,军队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和民族的钢铁长城,而士兵则是长城之砖。现下,世界上有很多反华仇华势力在对中国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国家和人民时刻都面临着列强的威胁和生死存亡的挑战,民族尊严随时都有再度惨遭异族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