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苦行(zuhd)
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术语。阿拉伯语“祖赫德”的意译。与禁欲为早期苏菲主义的主要形态,被视为安拉赞许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虔诚的苏菲修士应具备的高尚品行之一。苦行常与贫困、安贫相联系、相伴随,其产生同《古兰经》、圣训和早期穆斯林社会状况直接相关。《古兰经》中既有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的启示,也有反对物质享受、重来世甚于今世的内容,经中提倡的坚忍、节俭、安贫和赈济贫民等思想,后来被苏菲派视为苦行的经典依据。圣训中也有类似内容。此外,伍麦叶王朝时期统治者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信仰松弛,引起一部分虔诚的穆斯林的不满,他们更加重来世精神生活,轻今世物质享乐,以苦为乐,以苦为荣。7世纪末,苦行与禁欲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思潮,广泛流传于麦地那、库法、巴士拉、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地,开始成为早期苏菲修士的行为规范。九~十世纪,随着苏菲派的兴起,苦行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些著名的苏菲学者如侯吉维里、卡拉巴基等,在著作中都曾予以论述,认为苦修的苏菲修士表面上一无所有,实际上无忧无虑,精神上最富有、最充实。约自12世纪,波斯、中亚等地出现了以四海为家、流浪为生的苦行者团体和个人,称为“德尔维什”(dawish)。苦行作为一种自发的苏菲行为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时常因人而异,因教团而别,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四方面。苦行者一般皆主张不择衣食,以步代车,以步代马,不择寓所。他们认为,苦行者除内心对安拉的虔信外,一无所有,别无所求,而一个人的身外之物只以满足生存为限。苦行者一般以粗羊皮或粗布外衣遮体,以普通食物乃至素食、野果充饥,住所简陋,有的则无固定住所,四处流浪,有些隐居于穷乡僻壤,过单身生活,长期斋戒,彻夜祈祷不止。有的徒步朝觐,沿途宣教。苦行和禁欲被认为有悖于伊斯兰教法规定的行为规范,经常遭到正统的伊斯兰学者的谴责,但在苏菲派中仍广为流行。在其后的发展中,这种行为方式渐为更系统的苏菲神秘主义教仪、礼仪和功修所代替。
3、婆罗门教的苦行
婆罗门教的苦行很多:
(1) 恒河沐浴:
婆罗门教认为恒河是圣河,在这里每天沐浴三次,可以得道。
(2)焚身生天:
婆罗门教的火神是沟通诸天与凡人的祈祷之神,凡是供养诸天的东西需要通过火的媒介来传达。一些婆罗门相信火神,崇拜火神,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大迦叶原本就是拜火婆罗门.极端一些的,甚至认为可以转生天界。
(3)狗戒外道与鸡行:
这是婆罗门教苦行的极端,前者是模仿狗的行为,爬行,穴居,食秽。这些外道曾经冒充僧人来到中国,以至中国比丘把粪便当成治病的黄龙汤.鸡行是模仿鸡的行为,每天站在木桩上,睡觉也站在木桩上。
(4)倒立行走:
这也是苦行的又一种花样,能否得道我不知道,但是起码是很痛苦的 。
(5)自残身体:
用伤害肢体进行苦行也是很独特的,具体如何进行,没看过详细说明,待考
其他的诸如瀑布下冥想和绝食等,都是常见的。释迦牟尼佛早期也进行过绝食冥想,但是发现这些不是正道,就结束了这样的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