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苏厨>第五百四十四章 均输法的弊端

第五百四十四章均输法的弊端

王安石早就发现了大宋物资上供制度存在的巨大缺陷。

其一,是诸路上供之物都是定额,丰年不能增多,歉岁不能减少。

其二,是上供虽然固定,但是消费不固定,消费少的时候会导致粮食陈腐,不得不半价而出,导致巨大浪费;消费多时有导致仓库搬空,不能足用。

其三是各地加在农人身上的租赋,常常使用支移,折变等办法,粜买的时候,也经常不根据实际情况,或求于不产,或贵买于非时,增加农民负担,给了商人们操纵物价的机会,增加政府开支。

消除这些弊端的办法,除了徙贵就贱,再有就是用近易远,就是如果有多个产地都丰收,那就到距离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所以王安石的《均输法》,和桑弘羊的有很大区别,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京师物资供应问题。其总的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扩大政府购买力;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擅轻重敛散之权”操纵市场的兼并行为。即所谓“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

与均输法配套的措施还有二:首先需要扩大发运司的职权,拨给发运司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赋予“从便变易蓄买”的权力,并增辟官吏。

其次,需要建立京师所需与发运司上供的信息沟通体制,以及发运仓储,让发运司预先知晓京师库藏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籴买、税敛、上供。

听起来非常美好,然而从辩证法的观点来说,凡事有利则有弊。

据苏油所知,《均输法》,玩着玩着,就被官员们玩反了。

不管是当今还是后世,不管是两个时代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均输法的根本目的,压根就不应该是什么用市场机制解决物资供应问题。

它应该是朝廷的调节措施,根本目的是收纳东南农户手中的余粮!让大家有钱可用,避免谷贱伤农!

其一,如果农人手里的粮都不够吃,什么均输不均输,都是瞎扯。

其二,如果《均输法》的范围涵盖诸路上供的所有物品,这明显会干扰市场。

其三,地方官员有了国家政策,在打击完商人后,会在本来用于租赋的粮食的额度上增收因为现在农人已经无其它渠道可以卖粮了。

然后他们会用这部分粮食骗取朝廷的均输钱,中间的差价,自然落入他们的腰包,同时侵害了农人的应得利益,商人的应得利益,国家的应得利益。

用不了多久,官员们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来吃肥自己折钱过重,折钱不均,钱米并征这些现象就会接踵而来。

比如欠收米贵之际,官府本应当收钱不收米,可要是收钱的折价,比当地粮食的实际市场价还要贵呢?

比如后来江南西路斗米四十五,政府收购谷米和粜价为五十,而命百姓折钱纳赋的时候,高达斗米九十!整整翻了一倍!均输折钱,还不如就地买粮纳粮!

然后发运司很快会变得**,比如东南上供粮食,均输本来只应该是赋税的有效补充,然而发展到后来,只要转运司上缴的租赋粮食一日晚到,发运司就会拒收。

然后从自己仓库里以均输的名义发往京师,美其名曰以入粜补租赋之不足,然而其所定价格,甚至能高出市价几倍之多!

这个操作过程中,发运司实际上用的是丰年积蓄的旧粮,并未支付给农人钱钞,紧接着就会带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危机东南钱荒!

这个问题用不了多久就会凸显出来,宋朝很快就会变成以入粜代替租赋的国度,原因只有一个官员们有利可图!

与之相应的,是漕运,漕仓等国家税收制度的败坏,以及花石纲等诸多名目发纲的诞生,等到不懂经济的蔡京蔡豫大一上场,在经济危机下再滥发盐引败坏有价证券的信誉……

事情真到那一步,大宋就基本没救了。

想到这里,苏油不由得心里一阵阵发寒,赶紧给王安石写信,将这些事情一一点了出来,然后告诉王安石,千万千万,一定要开章明义,说明均输只是租赋的补充;

还有就是为了避免引来夺商贾之利的非议,解盐股份一定要处理好,并且在律文序言里,一定要说明大宋《均输法》,与桑弘羊那倒霉的《均输法》的区别;

其三,强烈建议《均输法》,只涉及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粮食,改革之初,不要涉及过多输粜种类,只解决特定问题就好;

最后,各地粮价的监控一定要有有效举措,而且必须明确到新法条文里边,决不能在今后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

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告诉王安石这个东西需要数学专才参与,需要能力之辈执行,我这里给您老推荐两个人沈括沈存中,章惇章子厚!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安石,吕惠卿,王雱,正在苏油的来信。

王安石感慨道:“蜀学精细纯三路,有些门道啊,新法后续推演,丝丝入扣。”

王雱表示不服,讥笑道:“我看就是希望新法不行,这是事事朝坏处想!”

吕惠卿却是看到了另一方面:“说了这么多,苏明润这其实是替投资解池盐务的商贾们张目吧?要说这里边没有他的一份利益,我是打死也不相信的。”

王安石摇头:“吉甫扯太远了,不管苏明润目的如何,他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不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四章 均输法的弊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