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仓州就是现代上海苏州河也就是吴淞江以北的区域,包含长江出海口的一大半,所以,秦韵建议柳折眉将苏州城建在这里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当官的喜欢弄城市建设,古代也是一样,想想,在一座空地上建起一座城的感觉,是个男人都抵抗不了

而秦韵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以后大明城市发展弄一个样板出来,最最主要的是,在她的构想中,这就是大明朝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在秦韵看来,不管是苏州还是上海作为后世最有名的国际大都市,有着独一无二的优良环境,也是很好的港口,大明朝不能在闭关锁国下去了,迟早是要与西方社会接轨的

而这时代的大多数士绅和商人他们心中并没有完整的经济理念,需要她和柳折眉一步一步地给灌输进去

好在柳折眉从来就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当秦韵提出建议时,他只经过一个晚上的考虑,就决定这么干

当然,依靠柳折眉个人的力量自然是无法在那个地方建立起一座城的,这就需要用一定的利益将这些大商家给吸收进来

秦韵让柳折眉建设这座城,不是为的建设适合人居的城市,而是要建立第一座大明朝的制造业中心,秦韵希望建立这一座城出来,逐渐将大明朝大多数制造业作坊扩展进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经营

这样,才能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商业资源,加快经济协作,也为各地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本,相信到了那时,资本的作用,必然会催发出一个的利益体,而这些利益体才能给封建文明已经达到极致的大明朝提供一个的出口

当初决定建设城时,秦韵第一个就决定让大明皇家商业会所打前站,她要在当地建设一座最有标志性的建筑

水泥这种东西,将大量地引用到各种工程中,只不过,现在的建筑大多还是以砖石为主

不过,虽然苏州城靠近海边,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内陆河运,在建设城同时,还要将城附近的河道全部清理出来

这清理河道,也是一大笔开支,秦韵原本打算让大明皇家商业会所来出这笔钱,可后来,却知道柳折眉根本没动用这笔钱,而是让当地的富商们出了这笔钱,当然,这些富商们也分别在城得了一大块地,用来建他们的作坊,或者工厂

柳折眉一上任就在苏州府乱搞,其他府的人都等着看热闹,可有些老成持重的人已经看出了这里面的猫腻,如果,这个柳直的政当真贯彻下去,就意味着苏州的庶民百姓和士绅豪族们支持着这个上任的知府

就算朝堂上有人不满,但只要苏州府自己没乱起来,能完成朝廷的赋税和钱粮,京城有太子殿下支持,谁又能把这家伙怎样

苏州府的大户们都得到了柳折眉各种优惠政策和承诺,就不会在乎,柳折眉为那些庶民百姓减免赋税的事情了,作为一个被秦韵成功忽悠了的大明官吏,柳折眉能将秦韵的忽悠跟苏州府的实际结合起来

而秦韵则是下令,大明皇家报,针对柳折眉的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详细地解说了这种政所要达到的好处,距离苏州近的各府州,大多也得到消息了,但都处于观望状态,其他比较远的地方,有人看到大明皇家报上面刊登的苏州的政,也议论纷纷,一下子,苏州府成为大明朝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就连朱厚照这熊孩子,因为制定苏州的发展规划,秦韵是特意将这熊孩子带在身边,对他一条又一条地讲解其中的好处,让这熊孩子有了强烈的参与感,所以,这熊孩子也很关心苏州政的发展

因为柳折眉这个当地府的,把所有的压力都承担了,下面这些县令和属官们拒各有心思,但都保持缄默,如果这政成了,他们也能跟着混一些政绩,如果不成了,反正谁都知道,这政是谁挑的头,板子也打不到他们头上去

相比官方的观望,在苏州民间,一时之间,柳折眉的名望可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是减免赋税呀,许多老百姓家中都给柳折眉立了长生牌位,希望柳折眉能够长命百岁,让他们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等这政实行了半年,其他府州的知府们怎么觉得一下不对味了,大明皇家报三天两头报道苏州的事情,大家从开始看热闹到现在已经麻木了,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已经有人称那个柳直为天下第一知府了

柳直是第一知府,那他们这些人算什么?

糟糕的是,现在他们下去催钱粮,那些小地主们,小士绅们,只要家中有一两个读书人,看了大明皇家报关于苏州政的介绍,心中都有了想法,交税也不会痛痛快快地交了

苏州政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还引发了大明朝的一拨移民朝,一时之间,有些有门路的,都开始向苏州府聚集

苏州府原本就有三四百万人口,在短短的一年内,竟然多增加了一百万的人口,尤其是周边府县向苏州府移民的人丁最多

周边的府县没人了,那些豪族士绅又不愿意多交钱粮赋税,其他的赋税只能平摊都普通庶民和小地主小士绅身上,这样一来,这些人不敢赋税的压迫,多的开始向苏州移民

许多保守人士认为,柳折眉也是一个妖孽,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能引起这么多的变化,秦韵对苏州发生的一切还算满意,而且,她还特意把苏州府发生的一切,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系统,随时上报给弘治帝

让当朝皇帝也享受一下,


状态提示:大结局二--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