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绝命枭雄>第038章:生死门

又是有人手一抬,两根铁棒笔向羽林卫头领飞去。此人接过铁棒来,一出手,招招点穴招数,棒上嗤嗤有声,隐隐然也有一股内力发出。双手对其,向着陆言打去,陆言定睛一看,此招名为“生死门控制圈”,陆言对此倒是颇为熟悉,创造此招的人说:向生门闪,就是避开敌棍的力点;若向死门走,即是自己投身于敌棍的力点之内,自投罗网。当对方发棍攻来的一刹那间,我要立刻判断出哪边是生门,哪边是死门,应该向哪边闪避,这需要平时细心研究、练习才能做到。下面提出一个原则性的判别,即从棍的力点前进的方向来判别,如敌用中平枪刺来,则敌棍尖前进的直线两侧是生门,我可向左闪,也可向右闪。敌用横扫棍攻来,则顺棍尖发出之弧线的方向力尽点为生门,例如:当敌用横棍向我左肋扫来,此时我如向左侧闪身,则是走死门,迎敌所击,若向右前方闪避,则是走生门,避力点。在与对手对峙时,我把棍尖指向对方,要跟着对方的闪避进退而变,始终使对方落入我棍尖圈击的范围内。如果我的棍尖不离直径尺半的圆圈,对方则始终落入我的圈击范围内,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胸宽不超过一尺半的缘故。反过来,敌人发棍攻我时,我要迅速闪身,走出其尺半控制圈之外,才可避免受击。这就是所谓的“出圈与入圈”。具体他说,出圈是使对方攻来之棍,快到来时突然失去目标,使其进棍落空;入圈就是在出圈之霎时,我趁移步换形之际,同时进棍攻入对方之内圈,使对方进攻之棍无法及时收回招架。在这里,当对方的棍攻来,如何使对方的棍落在圈外,这是更重要的一着,此时我纵然攻他不中,也无危险。因为我已出其控制圈,且封闭门户了,关于出圈有一闪二迫三招架之法。闪,就是对方发棍攻来时,我闪身移步,走出对方棍的控制圈,并顺势反击。迫,就是敌棍压住我棍,我收棍绕身,使己棍靠近自身,我逼步向前,用棍向外逼拦敌棍,使敌棍被阻拦在我棍外面,使对方的棍力点从我的内圈变为在我的外圈,从而化解对方的攻势。招架,就是敌棍攻来已接近时,我举棍招架,暂时不反攻,静而待变,注意其变棍,等敌人再发出攻击时方顺势反击。这是虚招架暗藏伏击,是以柔化刚,以静制动,以奇取胜的棍法。我守而不攻,故意示人以怯弱,使敌骄做无备,接连发棍攻来,使我得以乘其空隙,攻其无备,这是取胜之道。“棍术在技不在力。凡棍长丈二,手操其中,两端各空出五、六尺、手动寸许,前后两端所展开便有尺许,动尺便可及丈。临敌,身常侧立,这样,要防守的区域纵有七尺,但手只须在上下左右七寸间展开。所以,力不虚用,握也坚固。挪展身形、只在数尺之地进退闪让,棍影如山,环护周身,棍势如长虹饮涧,拒敌若城壁,破敌若雷电。

若得破此招,需得找到避力点,别人兴许不知,但是陆言可是清楚得很,交战中,对方手上的转圆圈点,就是避力点,在与对方相持的过程,为了控制对方,变棍攻敌,往往使用粘缠圈转法,使棍尖作圆周运动。棍尖运转的圆圈大小要适当,如圈点太小,虽然运棍的速度快,但扣击的劲力不强,如果圈点大大,则运棍的速度缓慢,容易被对方闪避。因此,棍尖运转圆圈的直径不要超过一尺半。为了战胜对方,我们应该使棍尖运转的圈点尽量小,而又能发出足够的扣击劲力。需知在能发出同样劲力的情况,圈小胜圈大,因为圈小则速度快。两手握棍,在前面的手叫先锋手,棍的力发自先锋手,所以先锋手为发力点,如先锋手受伤,力则无从发出。所以,凡是敌人发棍攻来,我要避其力点,而制其先锋手。

陆言上剪下滚,破其“生死门”,在下挥鞭直上,此人倒翻几个跟头多了过去,面色极为难看的看着陆言:“你竟然能破解我的生死门?!”

“生死门可不是你发明的,为什么别人不能知晓破解的方法。”陆言笑道。

“哼!十八般武艺,百家所长,尽在我掌控之中,你以为这么容易就结束了吗?”此人冷哼一声,随即双手双棍急速旋转,乍一看像是武当玄武棍,但是又有一些别的招式,看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有些眼花,此人所言十八般武艺,百家所长尽在掌握,看来并非虚言。

两棍越转越快,打狗棒法、伏魔杖法、疯魔杖法、泼水杖法、无上大力杵法、普门杖法、太祖棒、蛇杖杖法、大夜叉棍、小夜叉棍、取经棍法、紧罗那王棍、大力金刚杖法、齐眉棒、五郎棍法、齐眉棍法、南拳单头棍七法、少林棍法、武当玄武棍等等家喻户晓且威力强大的棍法在此人是手上出现,当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个,这,这些棍法是从不外传的啊,他怎么会的啊?”

“古来有云,以棍击人,最有力的地方是在棍尖和离棍尖约一尺内的一段棍梢中。这段棍的击打力量比其它地方击打力量要大。所以,棍尖和离棍尖一尺以内的一段棍梢中的任何一点,都称力点。敌我双方搏击,彼此都想用这一段棍来打对方。两手握棍,在前面的手叫先锋手,棍的力发自先锋手,所以先锋手为发力点,如先锋手受伤,力则无从发出。所以,凡是敌人发棍攻来,我要避其力点,而制其先锋手。好啊,此人当真是天才人物,竟能集合百家所长,不管如何,此人的悟性都是百年难遇啊


状态提示:第038章:生死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