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玄幻奇幻>梧叶飘黄>12-1东山屯

第十二章东山风雨

古人曰: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

12—1东山屯

毕嗣根麾下的东山集团是清水县东山屯村的村办集体企业,全名为清水县东山农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有东山置业公司,东山建筑安装公司、华盛建筑设计院、东山绿色食品合作社、海山大酒店、东山屯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

毕嗣根不愧是个“能人”,不但把旗下的企业办的红红火火,而且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村——东山屯变成了国家级3a旅游景点。

自清水县城驱车向东南行程三十里便来到东山屯,东山屯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自誉为“江北经典古村落”,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宝地。

沿路而上,来到村前,一道山门高高耸立,拱形山门两侧是古老城墙的断壁残垣,巨大的石块上覆盖着褐绿色的藓苔,陈年的灰色尘土,尽显着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拱门上面有一匾额,上刻“礼门”二字,笔画苍劲,古朴雄浑。进得山门,回首仰望,只见拱门上方有一祠庙,为“文昌阁”,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楼洞一体,全用大青方石筑成,造型古雅、宏伟壮观。拱门西侧有一关帝庙,修筑于北墙中,小庙三面用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高二尺,宽尺五,庙门两侧刻有“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楹联,中间有关帝坐像,右手捋髯,左执春秋,雄姿端庄。进的山门,是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正中有一棵古槐,树干粗大,双人难以合围,华盖如伞,遮天蔽日,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棵树在东山屯存了多久,没人知道,在村里最年迈的老人记忆里,它便一直这般沧桑,树其实是普通的树,年轮多了,就好像有了灵性,当然,时间和它见证的人世变幻,也让这棵树在村里人心中有了特殊的意义,很早就有村民在这颗树下烧香许愿,祈求保佑,有时也有姑娘小伙在树下谈情说爱,私定终身。东山屯开发为旅游景点后,毕嗣根灵机一动,说“此树为明洪武年间先人所植,如今已有几百年树龄”,于是在树上挂一匾额“古槐赐福”,树身上围一红色绸幔,上书“有求必应”,众多游客趋之若鹜,烧香许愿,树枝上挂满众多人们祈福的红布条。

从进村的第一道门——礼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不为好看,而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有饲养青山羊的习惯,为了羊群出入的方便,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

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坐落于山径古道两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找不着北,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在村的中央,还有两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青石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车马,大雨时,桥下亦可行洪。桥身青石垒砌,不用灰浆,虽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有一道长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间筑了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设东、中、西三座哨门,可谓戒备森严。如今石圩已坍塌损毁,仅剩残墙,但圩门和东西两哨门保留下来。

如今的东山屯村居已非原貌,为适宜旅游景区的需要,经过统一规划,做了适当的保留和拆迁,保留的房舍也做了重新修葺,本着整新如旧的原则,依然是黄草盖顶,石板为檐,青石垒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山村风貌。东山屯的原居民大多已搬到东山新村居住,保留的民居变成了山村旅社、农家乐、绿色食品商店、工艺品商店等旅游设施。

过去的东山屯小学,经过整修,变成了旅游开发公司和村史馆所在地,其对面是绿色食品和工艺品商店。东山屯的旅游业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东山屯的老少爷们说,毕书记做了一件为子孙造福的大好事。

看到眼前东山屯的大好局面,人们万万想不到,如今生机勃勃繁荣幸福的东山屯曾是动乱时期的重灾区。

------题外话------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


状态提示:12-1东山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