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整个书坊周围忙碌起来,韩晨决定将棉坊建在书坊附近,附近有条小河,以后还能用上水力。
“端之,地,现在什么情况了?”韩晨看着已经开印的书坊道。
林绪得意地笑道:“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啊!”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叠地契。
“没有强买强卖吧?”韩晨翻看着地契道。
“没有,没有”林绪摆手道。
正说话间,几个人向这边走来。韩晨看了几眼,都是不认识的,也就没有在意。
很快,几个人走近了,向这边喊着:“林公子,小的又来给你们送地契了。”
韩晨又看了几眼面前的几个年轻人,看穿着打扮倒是像富家公子,不过说话和姿态却是不像,一看就是农家子弟。
看着韩晨用疑惑的眼神看向自己,林绪笑道:“我找了几个人来帮咱们买地,他们地头熟,省了我们不少事情。”
几个人一看这位林公子对这个年龄跟他相仿的人很是尊敬,就知道这个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所以也赶紧对韩晨行礼。
韩晨点点头,笑道:“走,去看看哪些地是咱们的了。”
“这一大块都是,旁边还有一些,我们正在想办法。”李虎争着跑在前边指了一大片地道。
“嗯!不少了,咱们可以大展宏图了。”韩晨看着这一大片地高兴道。
“只是河边那些地不太好弄。”河边的良田很少有人会卖,那些田大多数都在乡绅手里,他们一般不会卖地而只会买地,所以林绪在河边的收购很不顺利。
“不着急,只要咱们书坊做大,到时候就有资本跟他们谈了。”韩晨并不着急,只要在这里建起够多的工坊,很多事情官府就会出面,自己只需配合就好了。
他回想起前两日他跟孙思恭的对话。
“真的能将劳力都弄到作坊里去?”孙思恭惊讶道。
在他看来,还是种地最为可靠。虽说宋代商业发达,但是在很多人眼里,还是农业最重要,“无农不稳”的说法为什么会一直流传,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关系着统治者的地位。
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失去土地,备受地主压迫后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很多人失去土地,进而成为作乱的因素,即便是统治阶级的高层醒悟,想要改变,但是广大的统治阶级的基层人氏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扰改革。。
如果真如韩晨所说,能将多余的劳力从土地里转移出去,那可真是大功一件。
“大府,您想一想,只要是工钱能和种地差不多,谁还会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劳作,而且这工钱比在地里刨土疙瘩多不少。到时候肯定会去不少的。”韩晨不厌其烦地跟孙思恭解释。
“只是都不去种田,那地里不会荒芜了,明年拿什么缴税?”孙思恭脑海里蹦出的还是关于农业的事情。
“我们可以改进技术,比如说推广铁制的农具等。”韩晨其实只是将这个建议说出来安慰孙思恭。目前来看,以宋代钢铁的产量想要大规模推广铁制农具根本不可能,还需要以后产量增加之后再进行推广。现在的钢铁产能大部分要用在军队之上,这可是个吞金巨兽。
孙思恭还是有些疑虑,如果粮食减产,那可是要出大事的。他对韩晨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有些会怀疑,粮食这么多年都是这些产量,想提高谈何容易。
“大府,咱们这个可以慢慢来,目前各类工坊的规模较小,不会影响到农事的。”韩晨看着孙思恭的脸色就知道他有些犹豫。
孙思恭这才点点头,现在工坊都还没影子,想这个有些远。
“也是,不过晓之啊,不论如何,还是得让人吃上饭,这样大宋才会稳定。”中国的农民其实是最老实,只要是有口饭吃他们是绝对不会造反的,除非是有人煽动、哄骗他们。这一点也是让很多人看透,所以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会想办法抑制土地兼并,只不过时间一久,贪婪的地主阶级就会毫无节制的剥削,从而导致起义四起。
“我会注意的,到时候肯定不会让人饿肚子。”韩晨保证道。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事情谁都说不准,此刻的保证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看完了几块地,韩晨满意地点点头,差不多了,有这些地,今年就能将棉纺工坊开起来。
“还有不少人想卖,都是隔着比较远,所以我们没要。”林绪在一边道。
“一定要附近的,太远了到时候找人做工不方便。”韩晨一直想要弄一个规范化的农场,即便现在没要机械化的设备,只要管理跟得上,大规模的集体作业效率肯定要比单干强。
“不好了,不好了”远处跑来一个汉子。
李虎上前一步道:“怎么了,李成?”
“虎子,不好了。”名叫李成的汉子跑到跟前大口喘着粗气,“董家庄的人把咱们的人打了,这会正要来讨个说法!”
“什么!”李虎瞪眼急道。
他根本就没经历过什么大事,这些日子也只是凭着自己的聪明受得林绪的欣赏才领着这些人,现在真的来事了他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李虎急得团团转。
韩晨阴沉着脸喝道:“慌什么!端之,你马上回城去报官。”然后一指李虎,“你去找你们族长,就说这里要出人命了。”
韩晨则是回到了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