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碧海侠客传之打鬼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净水剑之缘由

那边浮萍浪子风二公子也跃跃欲试,胡临受伤初愈,商柳晨恐再斗下去胡临吃亏,朗声道:“今日就到这里吧!”暗流之中,除张尊主外,以商柳晨为尊,他既发话,暗流众人只好散去。张尊主道:“晨儿,沅儿你们俩随我来。”商柳晨和叶沅两人便随他而去,院中只留下柯亦梦,胡临,葛缅和钱叔几人。那边苗望雨兴冲冲的喊道:“钱老头,快过来。”钱叔对胡临几人笑道:“各位有事就吩咐府中下人,我先去了。”

胡临笑道:“钱叔客气了。”葛缅看着胡临道:“公子宝剑可否借观一眼?”胡临取出净水剑,递给葛缅道:“请老丈过目。”日光下净水剑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剑柄古意苍苍,剑刃薄如蝉翼,剑脊藏水。远观如寒潭之水,虽在日光之下,却散发着寒冷的杀气。葛缅捧在手中仔细观看半晌,叹道:“好一把宝剑。”胡临道:“此剑名曰净水剑。”

葛缅惊讶的问道:“是净水剑?”胡临道:“怎么?老丈也曾听过此剑?”葛缅道:“想不到世上真有此剑。”胡临不解的问道:“此话怎讲?”葛缅道:“相传净水剑是战国时相剑大师公羊傅所铸。传说铸剑之时,天现异像,四周黑云压城,翻滚不息;当空却是一缕白云,雨滴点点。三日三夜,不停不歇。公羊傅取东海寒窟之波,以之淬剑,宝剑乃成。此剑如水之弱,却能克天下至坚。剑脊藏水,远观如一泓之水,剑刃薄若无物。名唤做“净水”剑。”

胡临也曾听荒草人说起过净水剑,当时只当是奇谈,也未放在心上。今日又听葛缅提起,不由的信了几分。问道:“那后来呢?”?

葛缅道:“宝剑铸成之后,鲜为人知。后来吴越两国,征伐不休,先是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来越王勾践又是十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終成大事,逼得夫差掩面自杀。而公羊傅也在吴国大败后,携剑消失。后越王勾践得知,公羊傅怀有宝剑,便欲寻得。差人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从那之后,公羊傅连同宝剑便似从人间蒸发。再也无人得知,有人说他携宝剑,乘舟出海,隐居避世。有人说他擅自冶铸神兵,天威震怒,连同宝剑都被雷神毁了。历代传说纷纭,真假也是难知。”

胡临道:“想不到这净水剑还有这么传奇的来历,竟和冶剑庄公羊先生有如此渊源。”净水剑似是通灵,这时在日光下越发的耀目。剑脊一缕寒水,隐隐在动。

葛缅又道:“净水剑随公羊傅消失后,有几百年不见于世。传说后来宝剑被武悼天王冉闵所得,闵善谋策,勇力绝人。那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这便是史书所说的“五胡乱华”了,”

胡临道:“嗯,我也略知五胡十六国的这段历史,黎民涂炭,杀伐不休,真是少有的乱世。”

葛缅摇摇头,显得悲天悯人,道:“当时北方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求条活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永嘉大乱,中夏残荒。冉闵在灭掉后赵后,曾颁下“杀胡令”,数百万胡人也因此被杀。当时情景之惨烈,实难想像。”说到此处,葛缅神色黯然,落下两行清泪。

胡临劝道:“老丈也勿要太过伤怀,前事已成定局,徒伤无益,还是保重身体要紧。”

葛缅揩干泪痕,道:“这又说到哪里去了。当时这柄净水剑就在冉闵手中,日日饮人血。后冉闵被斩于龙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传言冉闵灭,净水绝。那神兵净水剑自此又离奇失踪。不料竟为公子所得。”?胡临道:“小子也是今日受教,始知这净水剑竟有如此来历。”

葛缅道:“公子师承何处?”

胡临道:“自小由家父教诲,并未另请明师。”

葛缅道:“令尊如何称呼?”

胡临道:“家严名讳上谢下之。”

葛缅已有几十年不闻江湖之事,“胡谢之”这个名字今日还是头一次听说,也不知是何人物。只是胡谢之既能教出胡临这等弟子,一身本事可想而知。葛缅道:“他时若有机会,一定前去拜会令尊。”

胡临闻言笑道:“家父最喜欢浪迹江湖,我有许多时未曾见他了。这几日心里甚是挂念,也不知他老人家身体安康否?现在在哪里?”他想起父亲平日里种种慈爱,不由的喉头哽咽,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当中。

柯亦梦在一旁软语劝道:“公子勿要太过挂怀,说不定胡老伯正准备来找你。他神通广大,一定知道你在南昌城。”柯亦梦年岁尚幼,不曾听过“神龙不见尾”胡谢之的大名。她心想胡临既然有如此功夫,那他父亲自然是更加厉害了。这原本是小女孩的心思,所以她劝胡临说“胡老伯神通广大,他一定知道你在南昌城中”。歪打正着,却给说中了胡临的心思。在胡临心中父亲的形象除了慈爱,便是厉害。在胡临心中胡谢之无所不能。胡临听了柯亦梦的话便像胡谢之真的知道他在南昌城中一样,顿时欢喜起来,笑着对柯亦梦点了点头。

葛缅心道:“终究是孩子,容易欢喜也容易忧愁。”葛缅看着眼前两个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情形。也曾鲜衣怒马,驰骋江湖。那时身边还有一位颜如玉,一颦一笑,无不令他神魂颠倒。他仰天长叹,陷入了无边的回忆当中。百感交集,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七章 净水剑之缘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