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明日边缘之伐清>第二十六章 何去何从

首先,窦英没有想到伏击不仅成功,还干掉了信郡王多尼。本来是烧毁粮草辎重,阻止清军穷追,可失却主帅后,清军的反应将大大不同。

其次,对于永历帝,对于小朝廷,甚至对于李晋王,窦英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认为要重振华夏,驱除鞑虏,他们恐怕担不起这个重任。

所以,窦英这一路思来想去,觉得翻越高黎贡山去寻明军主力,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这其中自然还有窦英是现代人的思维这个原因,他自认为是有预知历史这个作弊器,以及“死去活来”的金手指。

但他也知道,不管是永历,还是李晋王,不可能对他言听计从。这已经有了证明,使他的努力完全无用。

所以,窦英觉得要按原计划逃脱之后,与明军大部会合,凭他的官职和资历,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自己的正确建议不被接受,自己又只能听命而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利,窦英觉得那将是十分郁闷,十分悲哀的。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穿越者的通病。由于对历史的预知,他们总不甘居于人下,总想着挥洒自如,不受羁绊。

可要独立发展,窦英就要深思熟虑,就要权衡利弊。毕竟,他现在的手下只有四百多人,可谓是势单力孤,实力弱小。

何况,在清军已经占领大半云南,还近在咫尺的情况下,何去何从,更加让人难以抉择。

窦英伸手轻抚着额头,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云南的地图,以及对于南明史的点点记忆。

清军目前在云南占领的都是交通要道及重要城镇,从昆明起,包括姚安、楚雄、大理、永昌(现保山)等地。

南明军队虽然在阻击清军的过程中虽然损失了一些兵将,但并没有发生大量主力被清军歼灭的情况。所以,当时散处在云南边远地区的明军还是不少。

除了迤西的李晋王、巩昌王等人外,还有从广西撤至元江府边外的广国公贺九义等将,以及云龙州边外、澜沧边外、丽江边外的马宝、马惟兴、刘镇国等等。

只不过明军撤退时没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兵将虽多,却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指挥系统也失灵,难以集中兵力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反击。

而明军各残兵开启大规模归降模式,还是在两三个月后。

永历弃国,名将战败,同主力联系不上,边外生活又艰苦,怎么能不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至少在清军初入滇省时,这些明将及所率的残兵,还能逃往边外而不投降,说明其还是想坚持坚持的。

窦英的思路扩展,觉得他也应该去走另一条路,而不是非要去和李晋王会合,至少不是现在。

当然,想到别处独立发展,要是能聚拢残兵,自然能尽快地壮大自己,从而也削弱了清军的力量。

但窦英也知道单凭自己的资历,凭泰安伯或平朔将军的头衔,就是有斩杀信郡王多尼的大功,也未必会让那些公侯伯之类的明军将领听命。

窦英想到这里,不由得摸了摸怀中,那里有两份李晋王的任命书。一是封他为什么伯爵的;一封是委他为平朔将军的。

由于是李晋王暂代朝廷封爵委官,两封任命书上都是李晋王的官印。而且,由于李晋王又没定下伯爵的名号,任命书上便留着空白处以待填写。

其实,李晋王这也是想让窦英安心,表示自己肯定不会忘了封赏之事。

何况,窦英再伏磨盘山,也是九死一生的血战,李晋王也有激励和感谢的意思在内。

但李晋王肯定不会想到,窦英竟想着在这封任命书上动手脚。可作为具有后世思维的人,窦英根本没有皇权至上、愚忠君父的封建思想。

所以,别说是李晋王的任命书,条件允许的话,他连伪造圣旨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都敢去做。

本着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窦英肯定不能甘心于无职无权地胡混。

所以,窦英现在想的已经不是伪造与否的事情,而是要如何伪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这任命书好象能改。至于什么罪过,那是以后的事情。

可怎么改呢,这就需要仔细考虑了。李晋王的权力还是有限,虽然秉黄钺,但对永历忠心,他并不会太过擅权乱封。

也就是说,太高太显赫的官爵不太可能,没人信啊!

你来个什么督师、总督、、郡王,甚至是国公,要是圣旨还靠点谱。至于李晋王的任命,自己一个小年轻,还是算了吧!

思来想去,窦英觉得弄个含糊点的名义,好象什么都能插一手,又好象啥都管不着。

人家听你的,看重李晋王的任命,那窦英就可以出谋划策,大力相助,再间接地扩张实力。

可要不把他当回事,窦英也不上赶着,随他去,还不稀得答理他呢!

说白了,就是能忽悠一个是一个,忽悠不着,那也不赔本,咱另找他人。按窦英的想法,合者留,不合者走,老子还不侍候你呢!

可想法虽好,窦英却想不起明朝有什么官职合适,不禁十分苦恼,使劲挠脑袋薅头发。

正在此时,陈忠和廖武走了过来,这两个轻伤号要替窦英带班值哨,让他去吃口热乎的饭食。

窦英嘱咐了几句,便去了小谷地,坐在篝火旁,有亲兵递上加了盐的热粥,还有干粮。

热粥下肚,疲惫也被驱走了不少。窦英大口吃喝,直到打了饱嗝,才长出一口气,轻抚着肚皮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何去何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