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金陵城有些闷热,让人觉得心烦意乱,树上的蝉鸣声不绝于耳,更添几分焦躁不安。
一匹快马在晌午安静的大街上飞驰,往皇宫方向而去。宫门大殿外一身军装打扮的士兵,翻身下马往宫里飞奔,那马儿顿时也没了精神,口吐白沫,瘫倒在地。
皇宫里,皇帝皱着眉头有些不悦。军士快马加急来报,边关战事吃紧,北面有辽国虎视眈眈。西面回纥国屡犯边关,南面还有荆楚国早就对宁国的富饶垂涎三尺。
现在回纥兵强马壮,士兵勇猛彪悍。打的宁国一时节节退败,终于在凉州城依靠城池之固和天险地形,抵挡住了回纥的进攻,双方僵持不下。
大将军庞行知手下的大将董路招镇守着凉州,在度过了当初的措手不及后,凉州的将士很快稳静下来。皇帝考虑到辽国和周围几个国家的压力,不敢冒然派出更多的兵力去增援。
这样的战争已经有很多次了,双方虽互有胜负,每次都是回纥主动退兵,宁国的军队却不敢追的太深。第一,连年征战士兵也是疲惫不堪,加上西北边兵力有限,北方还有强大的辽国蠢蠢欲动。第二,回纥国的疆土辽阔,环境相对恶劣,回纥少数名族骁勇善战,擅长骑射。第三,新的回纥王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王,他的野心蓬勃,他很清楚宁国腹背受敌的境地。
很多年来,西北的战事从未停止过,一直是历任皇帝的一块心病。然而这一次,回纥好像下定决心,不仅在双方僵持下没有撤兵的迹象。反而有更加疯狂的发动攻击,凉州城开始有些吃紧,如果这道防线被攻破,回纥军队将长驱向东南方向直指雍州。
庞行知从北方战场调集五万人马驰援,由相王大公子屈乘风和宰相的二公子乌洋率领,急行军直奔凉州战场。
话说这屈乘风不愧为相王大公子,从小就和相王学习用兵之法,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将风范,在军中颇有一些威望。只是他虽少年天才,却不懂收敛锋芒,屡建战功的同时引起了乌洋等一批宰相势力将领的妒忌。
乌洋与他哥哥乌海截然不同,性格有些内敛,为人阴狠毒辣,心胸狭隘,却表现的谦逊亲和,十足的笑面虎代表。这次他与屈乘风一同领军,心里自然是不痛快。当然,能够作为一军之将领,他还是有些文韬武略,不是狂妄自大之徒。他哥哥的死,更让他明白凡事都要小心经营。
两人率五万人马疾驰凉州,董路招看到大军来援,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到凉州城,几位将领便共同商议对策。
现在主动权偏向了宁国这一边,酷暑难耐,宁国的士兵在城中比起野外扎营的回纥士兵要好上许多,宁国的物资更加充足,补给更加方便。加上大军增援,凉州局势安定下来,只需要坚守城池,静待机会对回纥部队来一次全面进攻。
回纥大将也想增加援兵,但庞行知从东南方向调集了一部分的军队来到北面战场增援,再抽调北面战场的一部分军队,在离北面大营不太远的地方驻扎,随时可以支援北面战场上,向西又可向凉州城驰援。
大将军庞行知传书皇帝,称战局以在掌握中,不多日凉州将会传来捷报,焦虑多日的皇帝才松了一口气。不得不说,这庞行知,不愧为大将军,运筹帷幄,对战局的思考,稳定军心都很到位。
之前节节败退困守凉州的宁国军队顿时士气高涨,回纥军队虽然彪悍,但军队人数没有宁国的多,这种城池攻防战也不是他们擅长的。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回纥方面没有再增援,随时都可能撤军。
僵持了月余,回纥见攻城无望,选择撤军,夜里悄然拔营往撤退。这时凉州城的将领对是否追击敌方产生了分歧。
其实屈乘云和乌洋的意见大相径庭,要么乘着士气高昂迅速全力追击,对回纥疲惫之师必然能造成重创。要么就固守城池,随他们而去,不冒风险。他们一致觉得还是追击为好,此消彼长后,回纥才会减少对凉州的威胁。
董路招有些犹豫,最终下了一个貌似两全的决定。由屈乘风打先锋,追击敌人,乌洋带大军随后就到,他自己带大部队驻守凉州。
屈乘风与乌洋对这个决定有些意外,凉州城只有回纥这一个方向能够产生威胁,现在回纥撤兵,凉州城没有任何安危,根本不需要大部队镇守,此刻只需要大军开拔全力追回纥军队,必定会给他们重创。往西几十里地全都是宁国的疆土,况且往西还可以收复凉州城前的一座阵前要塞。
也可能是董路招过于保守,或者这次被回纥军队打的有些底气不足了。军队实力被分散开来,但军令如山,屈乘风领命带领先锋部队追击而去,乌洋带部队随后就到。
屈乘风很快便追上了回纥大军的尾翼,展开骚扰,等待乌洋率军前来。
最初看到宁国军队追来,回纥军队还有些害怕,加快撤退步伐。撤退的过程中,回纥军队发现追击的宁国军队人数不多,也展开了回击,一时间屈乘风的先锋部队没有了开始追击的威胁。
回纥方面发展宁国并没有派出绝大部分主力,便调集一部分军队把屈乘风的先锋部队包围起来,双方展开厮杀。
屈乘风的先锋部队人数在急剧减少,这时就等乌洋的部队来增援了,在屈乘风的人马消耗的所剩无几的时候,乌洋离的也不远了。
这时乌洋也收到了前方的战报情况,他突然心中有了一个主意。他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