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川陕总督李国英会在重庆,若是知道,明军一定能想到看似轻易的重庆之战必然有诈,否则李国英怎么敢身临危城?
李国英原是左良玉部将,顺治二年,李国英与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追随豪格至四川镇压张献忠部农民起义军,清军攻占成都后,李国英因功升任成都府总兵。
顺治五年,清廷正式成立四川行省,委任李国英为四川巡抚,主持四川军政事务。李国英上任之始,清军在四川的形势并不太好。当时张献忠虽然战死,但他的余部尚有数十万人。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王命臣占据川南,地方武装谭文、谭弘、谭诣、杨展、刘惟明等人占据川东,还有闯军余部十多万人。
各方抗清势力遥相呼应,与清军形成对峙格局。李国英上任后,二月,谭弘即率部进攻保宁,被他击败退走。他趁胜追击,攻占顺庆、潼川、绵州等地,招降刘惟明,平定龙安、绵州、达州,巩固了满清在川西的统治。
顺治六年,李国英率军攻占安县、彰明二城,夜夺曲山关,占领石泉县。顺治七年,李国英命部将率军攻取川北地区。顺治九年,大西军余部主力在孙可望,刘文秀率领下大举进攻保宁,大军横列十五里,李国英指挥清军奋力抵抗,从小道背后偷袭孙可望,斩敌数万,溺死者无数,终于击退孙可望的进攻,因功封二等轻车都尉。
顺治十一年,李国英因军功卓越,兼任兵部尚书。这时孙可望率军攻占成都,重庆、夔州、嘉定等地都在农民军和明军的控制之下,清军在四川处境非常不利。
当时吴三桂大军驻扎在汉中,李国英上书朝廷请求吴三桂出兵四川,献策先取肥沃的成都、嘉定,且屯且守,然后攻取重庆,扼其咽喉,接着顺流而下,平定夔关,最后平定云贵。
因为献策有功,清廷遂任命李国英为川陕总督,全面主持川陕地区的军民两政,同时提拔高民瞻为四川巡抚。
李国英过去只是一个降将,却只用了短短十多年,便成为了执掌两省之地的朝廷大员,可见他能力之强,实属当世罕见!
有功必赏,这是清廷笼络天下汉臣的基本准则,李国英出身不高,又不攀附权贵,按理说不该有此显赫的地位,可他每次升迁都是实打实的战功,清廷必需赏他,不过赏归赏,面对一个降将,清廷多少有所防备,四川巡抚高民瞻就是派去制衡李国英的。
李国英和高民瞻都很清楚这一点,暗自防备的同时,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同僚间的客气,李国英扶起了高民瞻,同时又亲热的挽着他的胳膊,笑着问道:“巡抚大人,你可是为了明军暂缓攻击重庆而心忧吗?”
高民瞻向李国英望了眼,微皱眉头,四川军务关系到社稷稳定,无疑该严肃认真对待,李国英却总是带着分轻松随意的样子,这让高民瞻难免心生不满,语气略显生硬道:“明军行动暂缓,其中必有原因,吾等不能不防。”
李国英笑容不减,却是松开了高民瞻的胳膊,找了个杯子,自顾自的倒了杯水,喝下后才道:“本官之前也有所顾虑,不过现在......”他拿出了份军报,朝高民瞻递了过去。
高民瞻打开一看,脸色陡然一变,失声道:“蒙山军秦风来到了四川,还会负责指挥重庆之战?”他直勾勾的盯着李国英,眼中闪动着压抑的狂喜道:“这消息准确吗?”
李国英哈哈大笑一声,说道:“当然准确,巡抚大人难道没看到本官衣衫不整吗?刚才消息一到,本官直接从床上爬起,洗漱都顾不上,便来给巡抚大人报喜了。”
秦风出现在四川,并从文安之手中接过重庆之战的指挥权,那么明军暂缓攻势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而重庆之战,李国英已有布置,秦风若是敢来,说不定有机会将他俘获,这对于高民瞻和李国英而言,绝对是天大的功劳,说是报喜并不为过。
高民瞻郑重朝李国英行了一礼,歉然道:“让总督大人费心了。”
李国英一摆手,毫不在意道:“大敌当前,吾等自当同心竭力,费点心算得了什么,只要心思用对了地方就行。”说到后面一句话时,他咬字略重,显然别有深意。
高民瞻微微一怔,低着头道:“总督大人说的是,下官受教了。”
对于李国英,高民瞻心里十分复杂,他有时候很难看懂李国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方战功卓越,独自领兵以来,几乎没有吃过败仗,并多次赢得过扭转劣势的重要战役,可如此厉害的一个人,身上却看不到一丝为帅者的威严和庄重,仿佛一个放浪形骸的纨绔弟子。
试问天下有哪个总督会衣衫不整的来给下属报喜?脖子左侧还留有一个鲜红的唇印,显然昨夜没少做那苟且龌龊之事,而李国英自从来到重庆后,每夜必找美女侍寝,似乎一点也不担心高民瞻向朝廷告状,参他一个荒淫无度,怠慢军机之罪。
可李国英真的怠慢军机了吗?
高民瞻苦笑一声,其实无需等到重庆之战开打,李国英已经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暂时秘而不宣,只是想再建功勋。
似乎一切尽在掌握,秦风出现在四川的消息,李国英也能第一时刻得到,说他身在床上欢娱,仍旧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话听上去夸张,用在李国英身上倒是贴切。
高民瞻神色显出了一丝疲惫,他发现自己再怎么竭心戮力,都比不上李国英在弹指之间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