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马瑙斯的成员还得继续努力挖掘,要把另一个切叶蚁殖民地的蚁后给弄到慕尼黑去。蚁后的生存全靠大量的工蚁、兵蚁和蚜虫巢穴,这些也尽量一起弄走,以保证蚁后的存活。
经过昆虫学家们的努力,这个蚂蚁帝国很快就在巨大的吊顶温室大棚里安定下来,辛勤的工蚁每天外出到团队采摘的树枝上去切割树叶以放牧蚜虫。这个巨大的蚂蚁吊灯让所有的生物爱好者痴迷不已。
弄这个切叶蚁殖民地奇观养在实验动物养殖场最重要的是给小宝宝“玩赏”,小艾琳瞪圆了明亮美丽的眼睛围观蚂蚁宝宝的模样被唐宁偷拍下来,成为最珍贵的家庭照片之一。
然后,才是要解决“食物”问题。除了食蚁兽之外,很少有动物能把蚂蚁当成主食,黑猩猩有时也采集蚂蚁来吃,但不会太多,如果有技术能大批量地猎取这种伟大的生存高手的话,将是一个同样伟大的食品革命。唐宁就在要在这个人工蚂蚁殖民地的基础上发明这一种手段。
通过观察蚁后在人工巢穴中的表现可知,她竟可以每天生产3万枚卵,也就是说,一个蚂蚁殖民地可以持续不断地采集3万只蚂蚁。这些蚂蚁当然可以直接被人类食用,但这是小众市场,估计文明世界里这种“美食”不会畅销,还是把它们当成饲养家禽的优秀蛋白质来源比较靠谱。
有趣的是只有成年的切叶蚁才会出门去工作,而幼年的工蚁会在家放牧蚜虫,这种活儿比较轻松。所以收集成年蚂蚁的工作只要在它们的必经之地做点手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林菲尔是最喜欢做的,她不顾跟唐夫人的紧张关系,从伦敦赶到慕尼黑的实验动物养殖场来亲自设计采切叶蚁的手段,她选择了法拉第家族的老本行——电。
在必经之路上放置两根细小的导线,高压电流通过,可以将经过的蚂蚁电麻痹,摔到事先预备好的盒子当中。将来的蚂蚁养殖场可以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开电流,采集一定数量的蚂蚁然后及时收工。
这个方案很成功,小魔女欣喜地看到可怜的工蚁在经过导线时不断地往下掉落,这是丰收的喜悦。不过,唐宁提出了意见,有不少刚刚采回来叶片的工蚁也掉到收集盒里了,这不仅使得盒子里的东西不纯粹,还浪费了切叶蚁的体力,如果有办法只收集出发时没有带叶片的工蚁就好了。
好吧,杀蚁女魔头给导线加上了细小的石英弹簧重力计,只有称重值低于某个阈值才能触发电流,这么一来杠着叶片的蚂蚁就可以安全地返回基地了。经过严格的测试之后,量产版的切叶蚁收集器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林菲尔兴奋地道:“这种饲料这么廉价,只要树叶就行了,会不会超过以色列的养殖业?给巴西人量身定作的养殖场是吗?”
唐宁哈哈一笑:“中美洲的人都可以搞这个产业,不过,我的初衷并不是这个啊,正经的事是要解决身处密林和荒野的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食物来源,我想到用收集蚂蚁的方式来解决,不料现在发展成了蚂蚁养殖业。还要继续寻找办法,最好是能够用一个收集器在野外收集所有种类的蚂蚁,并不只是切叶蚁。这样才能解决食物问题。”
林菲尔咽了一下口水:“直接吃蚂蚁?”
唐宁:“嗯,味道不错的,要不要尝尝?”
林菲尔白了他一眼,不过,她已经开始动脑筋如何发明野生蚂蚁收集器了。她的原始发明确实可以让随机路过的蚂蚁被电击而收集到,但这样效率太低了。唐宁提醒小师妹:“蚂蚁有一种习性可以利用——它们发现了食物之后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味,别的工友闻到这种气味之会后跟随洒有气味的路线去搬运食物,这对以水果、昆虫尸体为食物来源的蚂蚁尤其重要,我想野生的蚂蚁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
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诱饵,让蚂蚁搬运队持续不断地来被收集,但难点在于不能把蚂蚁来一只收集一只,否则路线上的气味会很快地消失,后面就没有蚂蚁来受死了。小师妹的解决方案还是小重力计,但逻辑刚好相反,只有在必经之路上超过某一重量才把蚂蚁全部电击,则搬运路线会一直保持一定量的气味,直到盘满钵满。
一个野外生存蚂蚁收集器就这么大功告成了,后续的野外实验表明,收集的效率非常高,一个小时下来,可以保证一个成人一天的蛋白质与热量。在野外时,基本的流程就是找一只昆虫当诱饵,然后打开收集器,看好时间,如果是一个人就一个小时差不多,两个人就两个小时,依此类推。
这可比在野外追逐猎物要靠谱得多,除非你自认比兔子还跑得快。打鸟的话,人家高来高去的,你打得着吗?更不用说跟毒蛇猛兽搏斗,那是职业野外生存专家才干的事儿,普通的工人可犯不着那么拼命,养家糊口不用那么努力吧?
在野外工作的人员被要求养至少一只鸡,平时收集蚂蚁给鸡吃,出现危机时先吃鸡,实在不行再吃蚂蚁。平时多练习,危机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按照蚂蚁占生物量15到20的量来算,巨大的亚马逊丛林得有多少的蚂蚁啊,这些优秀的热量与蛋白质来源如果被利用的话,相当于发展出一个海洋渔业般的巨大产业。它可能比蚂蚁养殖还要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