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119 什么是差距

冷风劈面。砭人肌骨。农历十月下旬。已经是后世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在这河北大地上。气温已经在零度上下游移。尤其是前一夜开始下起小雪。这雪直到午后还沒有停息。严寒之下。军士们都将头脸包裹得紧紧的。

环顾四周。一路之上方圆近两百里的区域内几乎沒有人迹。偶尔路过的村落。到处是残垣断壁。道旁不时可以看到尸骨累累。在这一片区域。文远领八百亲卫与袁绍数万军马周旋了一个多月。频繁的战乱也使这里的百姓背井离乡。逃亡各处县邑。战争就是这样。即便文远达到了拖住袁绍大军的目的。所受的损失也是极惨重的。所以文远第一步计划就是拔除占领曲周的袁军。光复整个巨鹿郡。

文远正在思考着此次出征的计划。突然有人出言道:“刺史大人。这雪越下越大。您看是不是让将士们好好歇息一天。行军数日。将士们实在累得很。”

文远回头一看。说话的正是常山相孙瑾。此次讨伐袁绍。因为平素交好。巨鹿周边的常山、中山、赵郡皆派兵响应。早就暗中依附巨鹿的常山国相孙瑾更是亲自出马。

只不过孙瑾开始还踌躇满志。希望在文远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不过刚刚行军不到三天。他带來的常山兵和巨鹿兵甚至上党兵就显现出來差距。

严寒之下行军。他麾下的士卒个个苦不堪言行动之间磨磨唧唧。中山、赵郡的士兵也好不到哪去。而文远麾下的巨鹿兵。上党兵行进中则气度沉凝。队列整齐。

不能不说。同为郡兵。文远兵和此时大部分的内地郡兵已经拉开了差距。只有作为各方诸侯心头肉的一小部分精锐可以与之媲美。究其原因。还是文远舍得投入。用数之不尽的钱粮堆砌出來的一支强军。

军队是什么。恐怕在汉末大多数诸侯心目中。都只是一串数字而已。并沒有对士兵表现出太多的关心。汉末乱世。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只要手头有粮。这些雄踞一方的牧守们随时都能拉起一支部队。汉末诸侯相互征伐。动不动就出兵数万甚至十数万人。

在诸侯眼中。军队只是为他们攥取权力的工具。他们只在乎权力有沒有到手。有几个肯真正在乎手头工具的命运。给他们一口饭吃。给他们最简陋的铠甲兵器就足够了。反正到处都是流民。阵亡了再招就是。

可以说大多数诸侯都是这么想的。以至于汉末各方诸侯手中除了其中极少数的精锐之外。其余的军士只能算是稍加训练甚至不经训练就发于兵器的农民。这样的兵。打顺风仗时只会想着割首级换功勋。打败仗时就望风逃窜。毫无斗志。这样的军队不是文远想要的。泱泱大汉也伤不起。

汉末百年。大汉人口从最鼎盛时的五千多万人到最后只剩下九百万。黄巾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二十年间。有时一郡太守尚且能纠集数万军队。可是到了后來。由于人口急剧减少。各地的兵力也随之减少。不知不觉间。大汉民族已经大伤元气。

文远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以人为本。士兵的数量可以不需要太多。但是素质必须要过硬的。虽然文远并不能供养所有人。而是依靠辅兵供养正兵。但是至少军中的正兵全部是脱产的职业军人。

优渥的生活。精良的装备。这些职业军人的待遇远超过其他诸侯麾下的部众。他们的战力比其他诸侯麾下的士卒强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就像现在。他们行军的时候还披着沉重的甲胄。而孙瑾麾下的常山兵。兵器盔甲都交给后面的辎重队运送。哦不对。常山兵连甲胄都少得可怜。三千军士穿铁甲的不过百人。皮甲不过五百余副。大部分军士都是只有一件破旧的号衣。看着浑身铁甲精神抖擞的巨鹿军士艳羡不已。行起军來也是唉声叹气要死要活的。

文远扫了一眼孙瑾身后的常山兵。道:“孙大人所言正是。今晚我们就能抵达瘿陶。等到了那儿休整一日再走吧。”

当天下午。大军进至瘿陶。骁骑营赵云已经在这里砍伐树木。开挖壕堑。构筑营地。

一进营寨。常山中山巨鹿的联军士兵就叫苦不迭的原地坐下歇息。文远军(为称呼方便。巨鹿兵上党兵以后统称文远军)士卒则是轻松无比。他们在军官的引领之下帮忙安营扎寨。分配防守区域。一天三五十里的行军路程对他们來说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扎营完毕。袅袅的炊烟在绵延数里的营帐中升起。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喷喷的饭菜气味。

不一刻。几十辆辎车推來了热腾腾的饭食。蒸的香喷喷的黑面饼子。大桶大桶菜叶混合肉干熬制的荤汤。看着这些饭食。联军的士兵一个个双眼放光。

或许只有这个时候才是联军士兵最精力充沛的时刻。闻着饭菜的香味。这些联军士兵早就垂涎欲滴。他们学着文远军的样子。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领取饭食。

当兵吃粮。本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这些联军士兵在沒來巨鹿之前。伙食待遇却差得很。有一顿沒一顿不说。往往一两个月也未必能能见一点荤腥。而文远军一日三顿。包管吃饱。每天还会配给一些肉汤。只是不许浪费。

对文远军顿顿能够吃饱。天天有肉汤喝。联军士兵都是羡慕的很。随同这些文远军出征的这些天。只是冲着这天天能够吃饱的待遇。此次出征就已经值了。

对孙瑾这些人來说。此來巨鹿所见的一切都透着


状态提示:119 什么是差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