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帝国争霸>第104章 长途奔袭

“刘老大!”

在驾驶员提醒之后,刘尊山也看到了升入夜空的红色信号弹,那是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的命令。

此时,刚好5点15分。

从前沿集结阵地到边界还有一段距离,赶过去差不多刚好5点半。

刘尊山也没再多想,在让付小兵发动坦克之后,取出一根荧光棒,举到头顶上方挥舞了几圈。

那是在告诉后面的坦克,跟上营长的战车。

至于车载电台,要在越过边境线之后才能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对此,刘尊山等前线官兵觉得是多此一举。

伊拉克军队早被炸垮了,哪怕仍然有少数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部署在靠近边境的荒漠里面。

通过无线电活动判断联军的进攻行动,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确定突击战术的时候,联军内部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析。

虽然在7月底,联合部队司令部就对作战目的做了调整,不再只是解放科威特,还要攻打伊拉克,至少得占领两河流域,从而控制与利用从波沙湾一直通到亚美尼亚高原的公路与铁路。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其实以控制伊拉克南部与北部的油田为主要目的。

直到大战爆发,帝国当局才做出调整,不再把控制油田当成主要目的,毕竟波沙湾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石油。

跟几十年前比,帝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了许多。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因为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所以在战略上非常的被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得优先确保石油供应。事实上,这也是帝国在大战期间优先进军梵炎洋,攻占与控制波沙湾的首要原因。

此外就是,在战后的两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帝国的影响力都遭到削弱,对石油产地的控制力度大幅度降低。

比如玄大陆的尼日利亚、南孤大陆的委内瑞拉、西大陆的威敬王国等产油国均在战后摆脱帝国的控制。

这些,都逼迫帝国当局花大力气解决能源问题。

主要是在本土,以及本土的周边地区寻找油田,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战后的几十年,在帝国本土就发现了5座储量高达数亿吨的超级油田,前些年还在极北地区发现了3座理论储量高达数十亿吨的世界级大油田。在炎海那边,也发现了跟波沙湾相当的海上油田。

在帝国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东南地区,同样发现了好几座大油田。

发展至今,帝国的石油自给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在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帝国当局为了增强能源的战略安全,扩大完善了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按照最新标准,帝国的石油储备达到了270天,相当于正常消耗的9个月。

虽然这个标准低于上次打战前的12个月,但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储备的石油提高了近20倍!

当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总而言之,在经过周涌涛这届政府的努力之后,帝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程度。

在理论上,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本土生产的石油就能满足战争消耗。

至于控制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除了波沙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之外,主要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当然,不管要不要控制油田,都得占领伊拉克。

问题就是,把重点放在南边,还是说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首都?

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解放科威特,所以草拟的作战计划,全都以在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为主。

在由丁镇南起草的几份作战计划当中,最多也就只是攻占巴士拉。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虽然在做出调整后,兵力也由最初的2个师增加到了3个师,除了陆军的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之外,还加上得到增强的第5陆战师,此外还有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等盟军部队,但是跟所要承担的任务比,这点兵力投入根本不够看,甚至无法保证能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地面战争只能分阶段进行。

这至少是大部分官兵的观点。

不过,这跟另外一个要求产生了冲突。

如果把地面战争分几个阶段,哪怕是2个阶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绝对无法在帝国当局规定的1个月内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占领巴格达等主要城市。

在理论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就需要1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丁镇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队,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直捣黄龙!

在拿下巴格达滞后,就能够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军队投降,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说不在科威特那边采取行动。

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将由陆战队在科威特那边发起佯攻,负责牵制部署在该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锐部队。

关键就是,用在该方向上的部队,其实只有2个营,而且都是合成步兵营。

在整个8月份,陆战队的头号任务是让那些运送第5陆战师的舰船前往达曼港,在夜间把装备卸下来,并且赶在天亮前伪装起来,然后由军列送走,确保


状态提示:第104章 长途奔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