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杨学武一方面归心似箭,车子骑得飞起,带着赵燕妮都比其他几人跑的快。
可真到了杨家庄岔路口,放二妮下车后,他反而有点胆怯。
时隔‘三’年,他再一次回到‘二十年’年前的这个小村里,眼前的一切既熟悉也陌生。
“老杨,我先回家了啊,明天一起去套兔子……”
“行……”
“那我们也回去……”
“赶紧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此时是下午四点钟,日头稍斜,不热不冷,杨家庄进村的土坡上,有一处平地,原来是个谷场,废弃了。
村里的小孩子,尤其是学前班的孩子,平时就在这里玩。
打纸片,玻璃球,滚铁环,跳格子,丢沙包,满满的都是回忆。
“大武叔,你们是清明节放假了吗?放几天?”
“四天……”
……
说起来,杨学武在杨家庄也是那种辈分死高的人,眼前这些孩子还是叫他叔,还有一批孩子叫他爷呢。
杨家庄实际上是坐落在杨家坡上的一个五百多户人的村子。
新盖的砖房都是往坡下盖,而杨学武家是老房,土窑洞,在村子的最顶上,再往上就进山啦。
“学武哥,我先回家了,等会我再去找你。”
赵燕妮也住在上村,她跟着她妈住在姥姥家,也是土窑洞。
她还有个姐姐赵春妮,也就是大妮,不过已经嫁人了,嫁到蟠龙镇。
从县城到杨家庄,走小路并不需要路过镇上,否则要绕很远。
赵燕妮没了爸爸,同样的,杨学武也没爸爸,两人都是优等生,单亲家庭,门当户对就是这样来的。
“明天早上再上来吧,我一会要去砍柴……”
半个月没回家,家里就妈妈一个人,有不少活需要干。
“那我也要去,我给你捡……”
“也行……”
“那你可要等我……”
“嗯……”
扶着车子,站在原地,目送赵燕妮蹦着跳着跑进岔道,消失在拐角处,杨学武无奈的龇牙。
前世和前面的两段记忆兼容,让他心里装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
前面的记忆,他喜欢的明显是赵燕妮,宝贝她宝贝的不得了。
而前世的记忆,他爱的是跟他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未婚妻。
头疼,刚回来,就要面对这种取舍、选择……
推着车子继续爬坡,村顶上一共住着五户人家,都是家道亲戚(家道,土话,爷爷的兄弟的子孙)。
来到自家的院门口,将车子靠在土墙上,杨学武走过去开门。
说是院门,实际上是没有门楼的,只是用木板钉成的木栅栏。
挪动栅栏,上面的牛铃铛就会响,因为是铜铃铛,响声很亮,只要不是抓住塞住,家里有人就肯定能听到。
“小武回来啦……”
刚推开栅栏,杨学武就听见院子里有人喊他,转身看去,正是自家老妈。
“吃饭了吗?妈给你去做。”
“妈,你把桶放下,我来提。”
顾不得回去推车子,杨学武紧跑几步,来到妈妈跟前,从她手里接过水桶。
就连县城里都没有自来水,那杨家庄这小山沟沟里就更别想。
村里的人吃水,要么是在下村口的那个井里挑,或者有钱的可以买。
对的,就是买。
有人专门拿橡胶皮做成水包,在隔壁村的水库里灌满,用三轮车拉水卖。
一包水十五块钱,如果只是人吃,一个月两包管够用,像杨母平时都是一个人在家,一月一包就够。
不过买回来一大包水,也不可能全倒进水缸里,水缸不保鲜,天气热,几天不吃完就有味道啦。
所以人们就在院子里打个旱井,抹上石粉水泥放水。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家庭。
一般都是打个深坑,再买个白塑料水袋放下去,买回来水,就灌进去,用多少,往出打多少。
这种生活现状,吃水困难,相信大城市里的人根本不敢想。
“你这孩子,妈又不是提不动?你先把车子推回来,别一会弄丢了。”
杨母年纪不大,今年才三十六岁,没病没灾,身体健康,提一小桶水轻而易举。
杨学武不过是意识还停留在重生之前,那个时候的杨母,身子虚的厉害,根本不能做重活,药不离身。
“没事,没人来。”
提着水桶撩开门帘进门,屋子里有点黑,这很正常,总共也就顶窗上有三块玻璃,地窗和门窗还是麻纸,不黑才怪。
“小武,这个星期,你复习的怎么样?心里有没有底?”
杨母跟在儿子后面进门,她最关心的就是儿子复习的事。
望子成龙,尤其是在当下,以自家的条件,儿子只有考个好成绩,以后才能有出息,出人头地。
“妈,你放心吧,我早都复习好了,不信你晚上考我,随便考。”
边往锅里倒着水,杨学武扭头看向老妈。
这个时候的老妈,真的一点都不老,甚至可以用风华正茂形容。
尽管那死鬼老爸播种之后,就趁着国家恢复高考,考上水木大学。
结果走霉运挂了,一去不复还,连面也没见过,留下自己孤儿寡母。
受庇于已经过世五年的姥爷以前是村支书,还是大队里的会计,截止今天之前,老妈都没有受过苦。
可惜前世自己不争气,先是家里煤窝被夺,失去经济来源。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