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玄幻奇幻>逆袭民国的特工>第四百一十三章 九州易主

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45年,8月14日,东京广播电台向日本全国广播了裕仁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这也是裕仁的声音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耳边,自此之后,日本天皇裕仁以及他的几个兄弟,包括皇族的大部分精英再也沒有能够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不久之后,日本新政府便宣布了裕仁驾崩的消息,之后便是雍仁亲王、宣仁亲王等接连病逝的消息,新一任天皇由裕仁长,时年刚刚十二岁的明仁亲王接任,但此时的天皇已经仅仅成为了一个摆设,而不再具有任何政治意义,自明治维新起夺回国家统制权力的日本皇室家族,再度回归到政治舞台的角落。

此次再度宣布无条件投降,沒有再引起军队和民间的大规模动乱,随着梅津美治郎等军界巨头的相继陨落,本土军队处于群龙无首的地步,而在东京叛乱,陆军的很多将领都牵扯其,包括曾经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有消息称,正是因为他的暗支持和不作为,才导致了这次叛乱的发生,因此,叛乱平息之后,阿南惟几便悄无声息的在寓所留下了一份忏悔书,剖腹自尽了。

由于军队的混乱和叛乱,造成了国家首都的劫难,也使得皇族大伤元气,也因此陆军高级将领成为了过街老鼠,变成此次叛乱的替罪羊,一批积极参与平叛,维护首都安定局面的年轻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日本陆军和未來的希望,也成为民众眼的明星,他们的代表便是饭沼定吉、小岛义满以及直江诚吾,也正是他们推动了尽快了结束战争的脚步,有鉴于此,三人成为新一任的本土陆军铁三角,完全控制住了原先东部军的兵力,并以此來保证政府目前还能控制的本州地区接受盟军的受降。

俄军在北海道的登陆是摧枯拉朽的战斗,北海道的日本守军一溃千里,裕仁的无条件投降决议一经颁布,守军便整编制的向俄军投降,俄国人迅速在北海道组建起了一个由西里龙夫、西功以及陆军代表武田毅雄等人为核心的临时政府,大有将北海道从日本版图上**出去的趋势,这一切让美国人措手不及。

两颗原弹的投放,美国人的原意是震慑日本当局,逼迫日本政府尽快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建议,以此來避免登陆作战将要遭受到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可以奠定美国人在日本事务的主导地位。

可万万沒有想到,原弹也投放过了,威力也确实无与伦比,对日本人也很确切的造成了威慑,但东京却突然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兵变,在这次兵变,日本的核心统治层遭受到沉重打击,尤其是日本本土的海陆军,损失了几乎全部的高级将领,一时间,日本本土大有重回战国时代的趋势。

尤其是俄国人,连声招呼都沒打,在大举进攻盘踞在国东北和朝鲜的关东军的同时,竟然派遣海陆空军全面登陆北海道,这将一直在亚洲浴血奋战的美国人置于何地,这个时候,美国人不得不执行已经封存的登陆计划,因为如果再晚一点的话,恐怕连日本关东地区都要成为俄国人口的肥肉了。

于是,美国人匆忙组建了三十万人的登陆部队,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在盟军海空军占尽优势的掩护下,从东京湾登陆,而此时,日本陆军已经接到了裕仁的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加上陆军指挥系统的紊乱,所以面对着來势汹汹的美国人,日本人毫不犹豫的放下了武器,向美军投降。

8月16日,美军空降部队进入东京,幸存下來的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率领仅存的内阁成员,在陆军将领杉山元等人的陪同下和美军完成了第一次见面,这也宣告着日本关东地区和本州等区域正式进入美军驻防的阶段。

为以防万一,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开进津轻海峡,和俄国海军爆出对峙的态势,严防俄军渡过海峡,继续南下,双方都保持着难得的的默契,直到月底,盟国代表团和俄国代表相继进入东京,战后谈判开启。

而此时的州,战事随着裕仁诏书的颁布而暂时停止下來,美国人的势力暂时达不到州范围,州残余的共计三万守军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龟缩在城市,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就在这个时候,一支全副武装的部队则突然在北州的平户登陆,他们登陆的时间与美军登陆的时间相差无几,在日本国内一片动荡的情况下,竟然沒人察觉到北州忽然在一夜之间易主了。

这是一支将近四千人的部队,而在北州的沿海一带,由于福田平八郎与政府军的连场激战,这里已经沒有成建制的部队存在,因此,登陆部队很快向州腹地挺进,而福田平八郎的部队此时也做出了策应的态势,双方联手向佐贺和鹿岛一带进军。

与此同时,北州各大矿场爆发起义,将近三万名国劳工被迅速武装起來投入战斗,这支生力军与登陆部队很快会和,统一整编,分头向州内陆挺进,日本军队节节败退,好不容易在日田站稳脚跟,打算与登录來犯之敌决一死战,却被整个包了饺,三万州军团死伤殆尽,这之后,州便彻底成为不设防区域。

等到美国人缓过神來,发现州的情况不对时,这支军队已经牢牢控制住了北州的各个战略要地,而此时,从福江岛、通岛等州沿海岛屿方向,却忽然出现大批船只,又将一支两万人的精锐部队投放至南州,在福田平八郎率领的一揆军队的配合下,南州的陷落很快成为现实。

这个时候,全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三章 九州易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