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乱明>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禄院(二)

“官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官如寇仇,既然大明在交趾设置布政使司,就应该一视同仁,将交趾人当做大明子民看,一应待遇不应该与汉人有区别……”

黄宗羲和顾炎武滔滔不绝,试图说服林纯鸿。林纯鸿对这个观点呲之以鼻,并不反驳,只是倾听。

“现行方略不改,交趾必然出现饥荒,山林之中,估计数十万人会死于非命,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则……”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话非常直白,就差直接点出林纯鸿欲在交趾屠杀百万之众,林纯鸿依然无动于衷。

两人见林纯鸿波澜不惊,颇有点失望。最终,黄宗羲又抛出了一句劝谏之辞:

“侯爷对蒙古人信之任之,让他们为大明放羊、征战,为何唯独对交趾人不信任,处处设置障碍呢?”

黄宗羲的话音未落,林纯鸿的眉头突然紧了紧,让黄宗羲和顾炎武重新燃起了希望。

两人不知的是,林纯鸿的心里如惊涛骇浪,片时不得安宁。他心里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将蒙古人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征服河套时,并未采取惨绝人寰的方略,反而给予诸多照顾;至于交趾人,在他的潜意识中,压根就不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基于上述考虑,对蒙古人和对交趾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事实上,仅从文明而言,交趾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可程度并不亚于蒙古人。若从双方的仇怨来看,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仇怨要远远超过交趾人!

这是一个让林纯鸿难堪的事实!

看来,每个人受其经历、见识的影响,行政时根本无法避免偏颇和想当然!

林纯鸿自己如此,以己度人,估计下面的官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该如何避免或者减轻这种现象的危害?林纯鸿琢磨良久,心里渐渐有了定案。

他起身谢道:“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谓难上加难。?

?亏两位不辞辛苦来到荆州,否则,本候将酿成大错!”

黄宗羲和顾炎武弄不明白林纯鸿为何突然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不过,这并不重要,两人也懒得去琢磨。对他们两人来说,能让林纯鸿改变错误的做法,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两人遂向林纯鸿辞别,准备返回江南,却听林纯鸿挽留道:“两位请在荆州盘桓数日,有些事情还需向两位请教。”

黄宗羲和顾炎武问道:“还请问是何事?”

林纯鸿回道:“观千余年来的历史,各朝各代,都设立监察、谏官机构,俗称为台、谏。大明亦有都察院,行监察、劝谏之责。荆州目前只有监察机构,尚无谏官一说,本候琢磨着,在荆州设立谏官制度,至于如何设立,本候想听听两位的意见。”

黄宗羲和顾炎武大惊,脱口道:“朝廷已有都察院,何必费心再立一套?”

林纯鸿知道两人维护朝廷中枢地位之意,也不计较,直接说道:“经是好经,被朝廷那帮人给念歪了。本候想着,设立谏官机构的原则有二:一是能让所有真知灼见不受阻碍地让官府听到;二是避免成为政争的工具。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朝廷现在可能指望不上。所以,还请两位留下来,帮着荆州一起琢磨如何设立谏官机构。”

黄宗羲和顾炎武犹豫良久,最终考虑到荆州已经控制大明大部分地方,谏官制度对荆州有好处,就是对整个大明有好处,方留了下来。

黄宗羲与顾炎武在荆州刚安歇下来,就收到了朱之瑜的拜帖。

朱之瑜登门拜访,力邀二人至行知书堂讲学。黄宗羲和顾炎武本就对林纯鸿降低儒学的地位心存不满,如何会跑到行知书堂为林纯鸿张目?

两人以林纯鸿委托之事繁杂为名,委婉地拒绝了朱之瑜的邀请。

朱之瑜不以为意,说了一大堆两人是当世之大儒g儒,以后要来经常请教之类的话,方才告辞。

朱之瑜走之后没多久,两人又收到了彭新的拜帖。彭新虽无功名,却身为监察院副总管,位高权重,荆州多项律法,多由他起草,黄宗羲和顾炎武自然不敢怠慢,将彭新迎入房内。

彭新说了一通监察府的工作需要两位多加指点类的话,便告辞而去。

送走彭新,黄宗羲和顾炎武面面相觑。

黄宗羲摇头叹道:“早就传闻荆州内部斗得厉害,黄某还不信,今日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才知道传闻不虚!今日我等被卷入其中,是福是祸,难以预料。”

顾炎武凡事比黄宗羲看得开,大笑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哪里少得了争斗?南雷先生多虑了!今日观之,府和监察府互相争夺谏官主导权而已,关我等何事?我等只须出于公心,将想说的话说明白即可,他们斗得再厉害,我等有何福祸?”

黄宗羲默然半晌,道:“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

荆州城内,暗流汹涌,林府之中,连内宅也不宁静。

张道涵之糟糠、朱夫人、李夫人、彭夫人相继看望老太太,顺便还为林家的三个媳妇带了一些小玩意作为礼物。老太太非常精明,虽不知林纯鸿在折腾何事,但还是感觉到,荆州可能要发生大事。

为避免内宅卷入其中,老太太将三个媳妇召集起来,重申内宅不得介入外事的规矩,并严厉地警告,若有违反,必行家法。

三人唯唯诺诺,纷纷答应。

周凤和崔玉儿都有官身,各自手头负责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禄院(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