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凑巧,大哥娶媳妇那年,方学媳妇宗英生下一男娃。满月,抱去见了唐家赶马人李家彩,起名“王中元”。
方学常把中元带到晓东山石场,风吹日晒,孩子身子长得壮实,才六岁,就敢独自一个人站树杈杈上赶牛车。
唐家办私塾,请了教书先生教自家子弟读书习字。往后,做工的人多,佣人们的娃读书识字成问题,唐祖德于是行善事:打听到普陀村正拆除破山庙,村民忌讳,一堆旧木料,没人愿意收理。祖德于是安排人马,把废旧木料全部驮到白古村,选了村寨东边一个要好的位置,新建一所小学堂。
“读书,不分贫富。”唐祖德自己的话,把自家请的教书先生安排到小学堂学讲学,自家弟子跟穷人家孩子同坐一条板凳学习。解决了穷孩子的上学问题,村邻老幼都给他竖大拇指。孩子们上学,村民闲时也喜欢到小学堂前的石头包包上坐坐,随便聊一些大伙感兴趣的话题。
……
王中元天生不爱读书,干爹李家彩多方用心,入小学堂三年,再无心跨进校门。打小玩在采石场,中元喜欢甩铁锤之类的粗活,尤其对拖车的牛儿着迷,最懂跟牛沟通。唐家家业兴盛,为保证每年正常的春耕夏种,家里养了十多头耕牛。放牛,唐祖德看好中元。干爹李家彩也是唐家的大红人,再添几句夸奖话,王中元八岁到唐家放牛了。
真不赖,唐家十多头耕牛,天生服中元打整。
中元赶牛常走常去的地方,是村西北的老虎箐牧场。老虎箐,一座雄壮高凸的大山,一小圈白岩石精巧地嵌绕山头,上下又多出几处黄白镶间的岩石装点,整座大山活脱被打理成一只雄壮的“坐虎”。山体长满厚厚的鸡尾草,只山顶一片小树林。一岁一枯荣,年年春风吹又生,并不十分陡峭的山体自然天成一个大牧场,任你牛群任何啃踏,从不会耗尽大山上的青草料。草皮涵养的水,顺着草根,涓涓下渗,及至山脚七卜嘎小树林,集成一汪清澈见底的山泉水。一棵蓬头高长的拐枣树扑在水潭边,长年不落叶的茂密藤蔓植物爬满树枝,遮出大片荫凉地,像把大伞罩着水潭,任你炙烈阳光,这里总是凉悠悠的。周围不见庄稼地,中元把牛群赶到山脚,完全由着它们性子,啃草,蹦跳,斗架……。牛群一般不走远,渴了,山脚找水喝;吃饱肚子,一个跟一个聚到七卜嘎水潭边。领头的老牛掐得准时间,日日如此,太阳刚刚偏下山顶,保准把大伙带上大路,中元一扬鞭,回家喽。
……
放牛的日子一晃十个年头。牛儿们小的长大,大的变老,换了好几批,中元陪着牛群,不知在七卜嘎拐枣树下睡了多少懒觉,曾经的放牛娃也长成大小伙子。唐家呢,生意红火,新建成的大院气派挺立山脚,祖德老爷宽心,大小事交给做事周到的管家李家彩,自己坐享清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