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江山国色>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装分兵

蒲津关,在战国时期,魏置关于此,防备河西之秦国,也曾叫作蒲阪津。秦国时,秦始皇作驰道,从咸阳北出栎阳道,即蒲津关道,此道可以从咸阳直抵晋阳。

到了汉朝时,开始在蒲津设关官,以讥行旅。三国曹操西击马超,韩遂,而令大将徐晃、朱灵渡过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徐晃给曹操写信,说眼下我军盛兵屯于潼关,而马超不复别守蒲津,知其无谋也。

开皇时,隋朝都关中,对于蒲津关交通防守十分重视,于黄河上架设浮桥,并在河中建城,名为中潬城。古文中水中沙的意思为潬。所以中潬城取名,就是建城于河中沙上的意思。

待李重九的车驾,从闻喜抵至蒲津关关前时,对于蒲津关的水陆夹攻已展开两日。

城下战鼓擂动,在众将幕僚的簇拥下,李重九登上高台向远方眺望。

但见浊黄色的黄河从远方奔流而过,在黄河河面上,浮着上百艘乌黑色的战舰。这些战舰正沿河而下猛攻,河中的中潬城。

主持进攻的大将是李元吉,李瑗,但见李元吉亲自持戟,站在船头上,呼喝指挥左右士卒。前排舟船抵近城下,站在船头上的赵军弩手,以火箭不断射入中潬城。中潬城之内已是数处燃起了,滚滚黑烟。

在水面上,李元吉又命赵军舰队,行船逼近城下,以柴堆配之火油,掷入城下进行焚城。城中唐军亦是拼死出城抵挡,拦截赵军火船,并将赵军射入城中的柴薪,丢出城外。

中潬城上的激战十分惨烈。而在陆地上也是一般。

从两次攻赵没有成功后,李唐就加强了对蒲津关的防备,去年就征伐了五万民夫。将蒲津关重修了一遍。并且在四门之外,又各加筑了六个坞堡。在坞堡之外又修筑了一层黄土夯筑的土墙加实,成了一个城中有城的割据。

对于李唐费力修筑的坚城,就算是以罗士信之勇,苏定方之谋,尉迟恭之雄,赵军三员名声赫赫的大将猛攻了两日之下,依旧没有撼动蒲津关的防御。

而当初李重九给三人下达的命令,是三日内渡过黄河。而今日已是第三日,他们三人,加上李元吉,李瑗随流直下一共四万五千大军,也是着了急,当下朝蒲津关发动最猛烈的攻势。

高台上看去,但见在激战最距离的东门之处,上万赵军摆出的攻击阵容,仿佛波涛起伏的海洋,前排士卒顶着巨盾。次排士卒拿着强弩,后面士卒则是举起攻城云梯,向城下抵去。

最外面的一层夯墙。早被赵军拆毁了一半,士卒轻易从中间涌过。而东门之处,唐军修筑的六个坞堡,也被赵军攻陷了三座,剩下的三座上面,赵军士卒也是正蚁附攻城。

大将尉迟恭坐镇于夯墙附近,指挥攻城。

至于其余的赵军人马,在罗士信,苏定方的带领下向东门的唐军发动进攻。在蒲津关的城墙上程字大旗高高飘扬。不断有滚木擂石从城头砸落,攻城的赵军冒着箭矢。登城进攻。

赵军进攻十分猛烈,但是唐军在兵力劣势下。也是打得十分英勇。

李重九看了一阵,对左右道:“你们看唐军在东门前沿修筑的六座坞堡,十分有效地分割了我军进攻兵力了。让进攻城墙的我军人马,不能集中在一起,阵势受到破坏,这样打下去也是徒劳无功,唐军守城大将是何人?”

“程知节,又名程咬金。”

李重九恍然道:“原来是此人。”

这时候,快马向高台疾驰而来,一名骑兵跳下马向李重九禀告道:“陛下,在黄河西岸,发现李唐大军,并且还有李唐皇帝的旗帜。”

听此赵军众将不由震动,李世民居然亲临蒲津关了,这是要与李重九在黄河边决战的打算。

李重九在高台上朝远眺望而去,但见果真在黄河西岸,陡然出现无数军旗,遍目内都是一番烟尘滚滚的景象,声势似乎十分好大,只是间隔太远,看不清有多少兵马。

李重九心道:“若是李世民真来这里驻守蒲津关,那么之前为何又那么轻易放弃绛州。没有绛州,再守蒲津关,岂非十分被动。”

李重九向姬川道:“西岸太远,我军无法侦查,不知敌军具体兵力,但朕看这十有八九是李世民的疑兵之策,他的主力不会这里。”

一旁张玄素道:“陛下,微臣也是如此认为,李世民若是真在蒲津关堵截我们,这与苦守长安有什么区别。我军只要与他对峙于黄河东西,那么待到王君廓的西路军抵达之时,李世民将无疑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他不会出此昏招。”

虞世南道:“可是我们也不能猜测没有啊,若是李世民真的率主力在西岸,那么我军贸然渡河强攻,就有被唐军半渡而击的危险。”

说到这里虞世南顿了顿向李重九道:“唐军早在蒲津关守备,以阻止我军西渡黄河,若是拖延下去,对于进军不利,微臣斗胆向陛下建议,绕开蒲津关,从绛州南下至龙门关渡河,从禹门口至韩城,再经郃阳至同州,攻打长安。”

听了虞世南的话,李重九听了沉思起来。

虞世南的建议,是从蒲津关上游的龙门关渡过黄河。龙门关就是鲤鱼跃龙门之处,从这里进兵不是不可以,但是路线却被拉长了两百多里,同样粮道和补给线也是绕远了两百多里。

虞世南话音刚落,张玄素就当即反对道:“陛下,蒲津关,乃是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若是攻下此关,关中震动,岂能因为惧难


状态提示: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装分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