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将白>第七十八章 庙堂之高

启国的政体从某方面来说,很像赵显那个世界的宋朝,都是以文制武,大启比宋朝更为干脆,直接连枢密院也略去了,整个启国的兵事都是由政事堂以及兵部还有皇帝商议着来的。

虽然没有像宋朝那般由文官画行军图,武官照着图打仗那样夸张,但是大体上的战略,还有打还是不打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这些高居庙堂的文官老爷们来决定的。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文官老爷们尽管个个通读兵书,但是他们不晓得战场变化,甚至大多数都没有披过甲胄,在他们指挥之下的军队往往行动迟钝,不擅变通。

这种情况在老肃王赵长恭手里得到了一些解决,当年赵长恭率兵打仗,那些边军固然听朝廷命令,但是他麾下的十万肃王军,只对肃王军旗买账,令行禁止,这既是赵长恭能取得赫赫战功的原因,也是他最后落得凄惨下场的原因。

也不够大,容不下一个皇帝和一个大将军王。

陈静之看着咄咄逼人的赵显,冷哼一声:“李进他自小通读兵书,十余年前以二百官兵大破五千山匪,以他的才干,且不说能不能守得住夔州城,暂时代替一下林青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本相倒想问一问肃王殿下,林青面对政事堂和兵部文书,态度强硬拒不回京,无论如何都是他无理在先,而你这个当朝辅臣为他百般开脱,是何道理?”

说到这里,陈静之目光发寒,紧紧的盯着赵显:“肃王殿下身为外藩,与掌军大将来往过密,怕是不大合适吧?”

过密你大爷!

赵显被这老货突然转移话题气的不轻,他转脸望向帘子背后的萧太后,沉声道:“太后,陈静之一众文臣,为了党同伐异,罔顾家国社稷安危!帮助西陈立国是先帝的意思,臣便是从西陲九死一生才回到的临安城,眼下西陲战事未定,必须要有一个能打硬仗的大将镇守在夔州城,否则陈王项云深一旦兵败,以楚帝睚眦必报的性格,我大启西陲至少二三十年不得安宁,请太后明鉴!”

萧太后眉头紧锁。

如果说赵显与政事堂的争斗是一场辩论会,那么身为裁判的赵睿已经下场,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而已。

尽管她贵为天子之母,但是却无法左右朝局,只能充当一个旁听者,最终的决定还是要四位辅臣拍板。

萧太后沉默了半晌,抬头看向了王象,开口说道:“大都统身在军伍多年,对于西陲有什么见解?”

王象迟疑了片刻,随即出班抱拳道:“回太后,臣虽然身在军伍,但是并未太多接触边军,不过临阵换将自古就是兵家大忌,林大将军带兵日久,也在函谷关担任守将多年,对于西陲之事定然极熟,以臣看来,在西陲大势未定之前,不宜更改夔州城守将。”

得,二比二平了。

萧太后淡淡的看了一眼陈静之,开口道:“陈相,既然两位武职辅臣都不同意此事,那召林青回京之事,不如作罢如何?”

陈静之面无表情:“那他抗命不尊的罪过,该如何处理?”

“且延后吧,等西陲安定下来了,再来论罪如何?”

陈静之点了点头:“只好如此了,”

赵显有些诧异的看了陈静之一眼,心中暗暗嘀咕。

这老货这就放弃了?

其实倒不是陈静之洒脱,只是见到事不可为,他也无可奈何。

再加上林青在西陲的权柄,并没有外人想象中这么大。

去年赵显在西陲之时,一度可以节制包括函谷关守军在内的所有兵马,后来他进了京城,他统兵的位置就由林青接了下来,如今的夔州城,兵事是有林青掌管,而一应政权,确实由那位礼部右侍郎严靖管辖的。

好在严靖与赵显勉强算是自己人,几乎没有任何地方掣肘林青,否则林青在夔州城也不会这般惬意。

即便如此,林青在西陲的权力,还是远不如赵显当初,毕竟原先的函谷关守将王霜,被先帝赵睿封为了镇西大将军,品秩跟林青一般无二,并且王霜可以总揽西陲兵事,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是林青的上官了。

陈静之呼出一口气,随即淡淡的看向兵部尚书刘大勤,开口问道:“刘尚书,五万江宁军被林青带去西陲三万,这江宁是我大启北面的壁垒,万万马虎不得,如今这江宁军可曾补齐?”

刘大勤会意点头,出班奏道:“江宁军的募兵已经在年后完成,如今江宁的新兵已经训练了三个月有余,足以据长江天险抵御齐人了。”

陈静之继续问道:“林青从江宁卸职,如今的江宁大将是谁?”

刘大勤心里一惊,这才明白首相大人问自己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江宁大将尚且欠缺,如今的江宁军,是由原先的江宁军前路先锋秦干戚代掌,待兵部有了合适人选,再行安排。”

两个人一问一答之间,陈静之的真实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他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稳如泰山的林青,而是群龙无首的五万江宁军!

禁军大都统王象有些担忧的看了看站在自己身边的赵显,只见这个少年亲王已经脸色铁青,显然愤怒到了一定的程度。

“秦干戚?”

陈静之皱了皱眉:“江宁军便没有副将么?怎么让一个先锋将军越职代掌江宁军了?”

“回陈相,江宁军原先的副将曹钦…”

刘大勤说到这里,回头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赵显,


状态提示:第七十八章 庙堂之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