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口谕,宣义国公即刻进宫,不得耽搁!”宫中侍卫是来传旨的。
左慈道:“王爷,您快接旨啊!”
“是啊,快接旨啊!”涂节巴不得王小十就此进宫,好放过自己。
“臣王小十领旨。”王小十领旨进宫,但他却不会放过涂节,将其一道带进了宫去。
在车辇上,王小十换过了衣服。换过了一身袍服,应数于他的朝冠、朝服。他还是第一次穿在身上。
王小十回到京城也有些时日了,却从未闲下来过。况且这冠服赶制不易,到今天他才真正穿到身上。今日也是他们君臣第一次商议正事。
“臣王小十,参见陛下。”王小十道:“陛下,臣为您带来一人。御史中丞涂节!”
朱元璋道:“这事情朕已经知道了。”挥手让侍卫都下去,只余王小十一人,与朱元璋隔案对视。“小十,刘伯温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吧?”
“已经知道了。金陵城中流言纷纷,该当详查。”
“你先看一看这个!”朱元璋扔给他一本奏章。“这是前次刘伯温为皇后诊病时,偷放在皇后枕边的,你看一看。”
细看之下,王小十越发惊诧。原来如今的这一切,都已被刘伯温写在了奏章上面。关于刘伯温的死,他也早已预料到了!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为了胡惟庸!”朱元璋道:“而今胡惟庸权势滔天,若非如此,朕又岂能动他?”
原来,这些都是刘伯温的算计。他早知自己寿数不长,便设下了这一计。而代价,便是自己的命!
胡惟庸而今可算是权势滔天,在朝堂上多有门生,党羽遍布。这都是当初朱元璋信赖、倚重的结果。而今,胡惟庸尾大不掉,且此人懂得隐忍,一心要等到朱元璋作古之时,好得一大权独揽。
因为这人不犯丁点错误,不落丝毫口实,就连朱元璋也无法轻易杀之,或是取代。
刘伯温看出了这一点,也看出胡惟庸日后必是祸害。可现在若杀胡惟庸却还差一个借口。如此,刘伯温舍弃了自己,为胡惟庸埋下了这个圈套。而今的金陵城中,百姓都认为是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如此便是他的罪证!
“为什么?”王小十仍旧在问,在质问皇帝朱元璋。“为什么就一定要刘伯温去死呢?”
“刘伯温不死,朕如何除去大明这颗隐患!”
“我不信!”
“你不懂!”朱元璋也跟着吼了起来。“朕乃天子,天下一人,可朕不是想做什么就能什么的。罢免宰相,关乎的是朝局,关乎的是天下,岂会是朕一人所能说了算的!你不在朝堂,不懂朝堂之事,不懂朕之无奈!”
“我是不懂。可我知道刘伯温是什么人!”
朱元璋道:“刘伯温,他的门生杨宪经他举荐,出任扬州知府,在任期间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在中书省期间,更是欺上瞒下,一手遮天。若不将刘伯温撤职查办,如何堵百官和天下人之口?而今刘伯温死了,却留下了后世的清誉。而朕呢?不过留着满天下的骂名而已!”
王小十真的不懂。无论朱元璋说什么他也不会懂的。人,本就是不会换位思考的动物。
“有个人还要见你!”朱元璋也沉下了气。而这时候,从殿内走出了一人。
“纪纲?”王小十没想到,会在此处见到纪纲。“怎么会是你?”
纪纲跪下道:“还请小十哥见谅。我奉陛下之命,在民间追查锦衣卫中的北元奸细。前番相见不好言明,还请小十哥不要怪罪!”
“呵呵……”原来自己就是个傻子。“那么方孝孺的事情你也知道?”
“没错。这都在朕的心中!”朱元璋道:“当年,纪纲他们在大都遇袭,朕便觉得锦衣卫中有蒙元奸细。所以派纪纲假意辞官,暗中查访。而方孝孺也是朕派去漠北的。”
王小十问:“可你知道方孝孺在漠北遭受了什么吗?”
“朕当然知道。可我却不能将方孝孺接回来。为了朝廷,方孝孺的牺牲是值得的。”
“屁话!”这只怕还是朱元璋登基之后,第一个敢与他这般说话的人。“方孝孺的牺牲是为了朝局,刘伯温的牺牲是为了朝局,你眼里除了朝廷还有什么?”
朱元璋道:“还有我大明百姓的生死!你王小十是什么王爷?你不过一个江湖游侠,心里只有你自己的公义,可你心里从来就没有过大明江山,和大明的百姓。”
王小十不语。两人的出发点,乃至是他们两人目的都不同,连脚下的路都不同,又如何从彼此的心中评定对错呢?
他们都对,却又都错。从天下的角度来说,朱元璋做的对。但从道义而言,朱元璋又何尝不是一个小人呢?而王小十却又是与之截然相反的这么一个人。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不欢而散。
临出殿门之际,朱元璋道:“传旨下去,彻查刘伯温一案,凡参与者,无论官职爵位大小,一律严惩,不得姑息!”
“遵旨!”纪纲在。想必从即日起,他又要重掌锦衣卫了。因为刘伯温的死,而有了借口彻查胡惟庸。捎带的处理掉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又有何难?经过纪纲这些年的探查,怕是已经能够确定,毛骧这个奸细的身份了。
说不准,朝堂又要来一波大换血了!
“朝堂、百姓!呵!”王小十只顾得笑,只顾得冷笑。他真庆幸,自己未曾与其他人一样,浸润到朝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