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断狱>第三百七十章 出使途中遭遇劫匪

大理,也就是大理国,在大宋的西南,乃是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国内多民族糅合杂居,主要有白族苗族瑶族等,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与中原有着紧密的联系,凭借一口中原官话在大理其实也能畅通无阻地旅行和生活。

大理的大体疆域,大概是后世的云南,加上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疆域也算相当大了。

大理的国都在羊苴咩城,政治中心则在洱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接壤吐蕃、西夏等国,所以商路畅通,畜牧业很是发达,每年都有数千马匹贩卖到大宋朝的广南西路等地。

而大理全国笃信佛教,国主年迈之后常常禅让,自己却安心潜修佛法,除了少数小规模国内动荡之外,极少爆发对外战争。

大理也因此被为妙香古国,当地百姓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

大理统共有八府、四郡、四镇及三十七部,最东边是与大宋广南西路横山寨接壤,与矩州相对而望的则是四郡之一的石城郡。

杨璟与赵京尹此行的第一站,便是石城郡,由罗殿出关,而后进入大理境内。

杨璟对于大理的了解也并不多,只是有一次参加了一个法医技术论坛,到过云南一趟,通过旅游景区和博物馆的一些简单介绍,了解了古大理的一些基本常识。

相对于大理,杨璟其实对蒙古人更感兴趣,虽然大理被蒙古帝国攻占之后,也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傀儡和炮灰,帮着一起打大宋,但毕竟蒙古才是大宋真正的敌人,是最终灭亡了大宋的罪魁祸首。

自打进入这个时代,杨璟就没少听说关于蒙古人的事情,可直到如今都没见过这个时期的蒙古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杨璟对蒙古人自然也就格外好奇了。

由于刚刚镇压了韦镇仙和白牛教的反叛,此时仍旧不断展开追剿,而使节团的阵仗也很大,相当威风,沿途也无人敢造次,又有经验丰富的向导,是故杨璟等人很快就进入大理境内。

进入了大理之后,杨璟等人只觉得气候温暖了不少,眼中的绿色也越发多起来,四野充满了生机。

而前往石城郡的路上,逃难的大理百姓也渐渐多了起来,由此可见蒙古人的战火已经蔓延大理各地,民众已经开始恐慌,形势十分的严峻。

由于是多民族国度,苗族白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夔州路以及矩州等地也有不少聚居地,所以他们都纷纷想要到大宋境内避难。

大理国主是接受过宋朝皇帝册封的,虽然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嫌弃大理太远了,甚至懒得将大理纳入版图来管理,但大理却仰慕大国,国主段誉就曾经遣使带着麝香和珠宝等入大宋朝纳贡称臣,宋徽宗还册封他为节度使,大理国王。

也正是因为这些友善的表现,大宋与大理之间的贸易往来,民间交流也很是频繁和友好,所以这些难民想要托庇于大宋,也就情有可原了。

当然了,这逃难的都是往来的商人以及在外头奔波的汉人居多,土著居民与汉人一般安土重迁,对生活的故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再者,即便战火烧到他们的家乡,他们也能够躲入深山老林之中,远比逃难到刚刚发生叛乱的大宋西南地域要好一些。

使节团的队伍见得难民的出现,也很快从游山玩水开阔眼界的那种状态之中转过来,渐渐感受到了战争的气味。

殿前司的禁军护卫已经换上重铠,倒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彰显大宋国威。

虽然朝廷早早就传递了国书,但大理的接伴使却在石城郡的治所石城守候,所以赵京尹也想尽快抵达石城。

这石城也是有些历史渊源的,早在宋朝开宝年间,大理与三十七部歃血为盟,白族和彝族的先民,终于团结在一起,而杀血盟誓的地点,便是石城。

紧赶慢赶,眼看着就要进入石城境内,赵京尹等人也是心情激动,命队伍加快了步伐。

然而不久之后,前头却有人冲撞了禁军,发生了不小的骚动,赵京尹不由眉头紧蹙,喃喃着些什么,显是非常的不满。

或许对于这些禁军乃至内等子而言,旅途都是充满了新奇的,但对于杨璟来说,实在太过枯燥,见得前头起了骚乱,杨璟便主动提出要上去查看一下。

赵京尹只是个文官,早已受够了旅途颠簸,此时也懒得动,见得杨璟如此积极,自然是乐意的。

杨璟带着鹿白鱼等人,策马向前,但见得拦路的乃是一群布衣穿着的逃难汉人。

禁军负责开道和保护使节团,自然不能让这些逃难之人耽搁了行程,有心驱赶,可这些逃难的人却没有退缩,无论禁军如何威喝,他们只是跪在队伍前头,不断苦求着,让禁军救救他们。

杨璟仔细一听,原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扈从和仆役,他们的东家在石城郡经商,听说蒙古人要打过来了,便想着返回大宋朝,没想到这半路上居然遇到了劫匪!

这些大户人家也养了不少看家护院的壮汉,加上世道不太平,好几家人一并上路,一起出钱了镖师之类的,以保证家人的安全。

遭遇了劫匪之后,护院和镖师便与劫匪发生恶斗,这些个奴仆见势不妙,便带着一部分东家少主女眷之类的,开始各自逃散,没想到竟然遇到了大宋的护军!

这些人虽然在大理经商,但却是汉人,杨璟自然是有心救助他们的,但赵京尹一心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章 出使途中遭遇劫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